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六百年地戏,从屯堡走向世界

    2025.10.24 | 编辑 | 5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一面木雕面具,一曲弋阳高腔,正唤醒沉睡六百年的明朝记忆。

      在贵州平坝天龙屯堡,一场《三英战吕布》正在上演。演员们头戴精美木雕面具,腰围彩绣战裙,手持戈矛刀戟,在一锣一鼓伴奏下腾挪转跃。

    1.png

      这就是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安顺平坝地戏。600多年前,明朝军队在此屯垦戍边,也带来了这支独特的民间戏剧。

      如今,它正从黔中腹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黔中屯堡:明朝遗风的活态博物馆

      天龙屯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西南面,是黔中通往云南的“黄金通道”。

      这个小镇因靠近天台山和龙眼山而得名,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军队迁徙屯兵之地。

    2.png

      2009年,天龙镇被国务院和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

      走进天龙村,石板垒砌的房屋错落有致,身着宝蓝色宽袖大襟衣、头缠青帕的屯堡妇女穿行而过,时光仿佛回到了明朝洪武年间。

    3.png

      当地居民至今仍保持着明代祖先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服饰、建筑、饮食都蕴含着浓厚的明朝江淮韵味。

      地戏渊源:从征南大军到屯堡文化

      地戏,又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民间戏剧。随着明朝“调北征南”的大军传入贵州。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军队安营扎寨在黔中,10万大军就地屯军,寓兵于农。

      士兵们平时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厉兵秣马。闲暇时则围坐篝火旁聊天唱书。

      大家把前人事迹写成书本,分角色扮演,带上帝式比划对打。但由于都露着脸,熟识之人容易齣戏,于是有人建议把前人形象雕刻出来,“脸子”便由此而来。

      因表演不需刻意搭建舞台,直接平地而舞,所以称为“地戏”,又叫“跳神”。

      地戏最大的特色是演员们佩戴的木雕面具——屯堡人称之为“脸子”。

    4.png

      天龙当地人用丁香木或白杨木雕刻而成地戏面具。在屯堡人看来,每一个“脸子”代表角色都是神的化身。

      地戏面具雕刻精巧,形象古朴,色彩鲜明。面像的开法有五色相之分:“少将眉如一支箭,女将眉毛一条线,武将眉毛似火烈焰”。

      地戏靠锣、鼓两种乐器伴奏,配以弋阳腔,用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再结合唱者肢体动作,表现征战格斗打杀。

    5.png

    6.png

      其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说唐》等历史典籍,通过“说、唱、跳、打”展现忠义仁勇的精神。

      屯堡人尚武,只演忠君的战争戏,不演情爱戏,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

      传承创新:从后继乏人到破界传承

      地戏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屯堡村寨里青年外出打工,老年人虽然喜欢却慢慢跳不动了,地戏开始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断层,村里的地戏班子日渐凋零。

      现实困境倒逼变革。当他们首次提出让女性参与地戏表演时,虽然也有部分质疑声,但是在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陈保凤,作为双硐地戏队中的女性队长,用五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学习地戏的唱、跳,克服着体力与技巧的双重挑战。

    7.png

      “刚学习时非常难,不仅要学习跳,还要学习唱,体力也要跟得上,”陈保凤回忆道,五年前,她和几个姐妹抱着“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丢了”的念头踏入排练场。她们从基本功学起,一招一式,反复打磨;一字一句,认真揣摩。“想到能让我们的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8.png

      谈及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挑战,陈老师坦言,地戏本身的学习难度并非首要问题,真正的困难源于现实生活的牵绊。作为家中主力,她与队里其他“五六十岁一般年纪”的姐妹们一样,需要操持家务、忙于生计,只能在晚上挤出一点时间去学习。

      对于地戏传承面临的困境,陈老师看得非常透彻。她指出,现在的年轻人“要忙找钱忙上班”,实在“不得闲学戏”,道出了非遗在当代社会中难以吸引年轻血液的核心症结——经济压力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如今,双硐地戏队拥有女性16人、青少年4人、老年男性10人,70岁的年龄跨度里是“男女同场、老幼共舞”的风景。

    9.png

    10.png

    11.png

      地戏的传承与传播,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1年以来,天龙镇与安顺旅游集团以屯堡文化为核心脉络,将传统建筑、地戏艺术、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产业链。2024年,天龙屯堡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1.59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11.94万人次。目前,天龙村已有民宿11家,农家乐75家,旅游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郑红祥银匠世家”店铺,屯堡银饰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郑红祥,坚持使用纯手工制作屯堡银饰二十余载。“屯堡银饰制作中,我融合进了一些现代元素,这样的创新很受游客喜爱。”

    12.png

      安顺市刺绣非遗传承人田茂芳的刺绣小店里,她每月制作三四双纯手工绣花鞋,每双售价150元,总会被抢购一空。

    13.png

      天龙镇副镇长何忠桂认为,保护文化根脉不是简单封存,而是要让老建筑讲出新故事。

      现代传播:从乡村戏台到广阔天地

      为了让地戏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和民众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

      保护与传承,从娃娃抓起。天龙镇文化站于2011年组建第一批少儿地戏队,共13名队员,全是当地中小学生。文化站组织地戏进校园活动,邀请地戏国家级的省级非非遗传承人在中小学表演室、陈列馆等地传授地戏知识。

      近年来,当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目前全村300余栋屯堡建筑中,已对12栋主体结构出现损坏的房屋完成修缮

      2025年8月,平坝区启动了“屯堡文化宣传月”活动,以“屯堡家国六百年 黔中平坝展风采”为主题。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读懂文化密码。

    14.png

      活动方准备了印有屯堡面具纹样的打卡明信片,沿景区主游线设下5处闯关点。从屯堡诗词对答到地戏面具纹样解读,从特色服饰辨识到平坝景点知识问答。

    15.png

      10月份集中整治“我为群众办实事”文化馆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开展了“群众才艺展演”活动,来至全区9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的29个群众文艺节目参加了为期一天的演出,丰富了假日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陈先松,这位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传承人,至今传授技艺上百人。他乐观地说:“地戏流传这么多年,哪怕以后只有几个学生,它都是一种传承,就像苞谷种一样,一把种子撒下去,门前总会长出苞谷苗。”

      郑汝红老师作为陈先松先生的弟子,至今仍活跃在地戏传承一线。他热爱地戏,是一名坚定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者。郑老师回忆道,陈先松先生生前主要在平坝天龙镇传授地戏,虽未正式收徒上百,但作为天龙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老师,其教授过的学生规模已达此数。

      谈及师承,陈先生留给郑老师最宝贵的遗产并非仅是技艺,更是“学戏先学做人”的处世哲学,教导他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今,郑老师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他不仅肩负起天龙中心小学地戏传承校外指导老师,更在天龙景区积极探索地戏的现代化传承路径,推出了“平地地戏”与“高台地戏”表演,并打造了“文理相融”的地戏体验馆,让前来研学的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地戏的唱腔、动作与面具绘画的魅力。

    16.png

    17.png

    18.png

    作者:洪秋儿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