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永乐社区 “娘家人” 系列活动暖人心 社工专业服务助力随迁妇女融社区

    2025.10.16 | 编辑 | 5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没想到第一次编竹扇就成功了,还能跟着群里接订单,在社区真有‘娘家人’的感觉!”9 月 25 日,永乐社区随迁妇女张阿姨翻着手机里的竹编交流群,难掩笑意。此前一个月,在双流区民政局的指导下,东升街道永乐社区联合棠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 “棠湖社工中心”)开展的两期 “娘家人的生活体验” 系列活动,以专业社工服务为支撑,从技能提升到心灵关怀,让 60 余名随迁妇女在温情中收获成长,逐步融入社区大家庭。

      需求导向定方向 社工搭建 “三维服务框架”

      “随迁妇女群体普遍面临技能断层、情感孤独、社区融入难三大问题,我们前期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研,最终确定‘文化传承 + 情感支持 + 技能提升’的服务主线。” 棠湖社工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为让服务更精准,社工团队用两周时间完成 38 户随迁家庭访谈,梳理出 “想学实用技能”“希望认识新朋友”“需要心理疏导” 等核心需求,据此设计两期差异化活动,形成 “技能赋能 — 心理支持 — 社交联结” 的三维服务体系。

      指尖传艺 + 就业衔接 社工让非遗技能 “变现”

      9 月 10 日,首期 “非遗竹编技艺体验” 活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不同于普通手工课,社工团队特别邀请区级非遗竹编传承老师授课,并提前根据随迁妇女的学习能力,将复杂技艺拆解为 “挑篾 — 编面 — 装饰” 三个步骤。“您看,竹篾要这样压一挑二,慢慢来”,在社工的辅助下,此前从未接触过竹编的李大姐逐渐找到窍门,还和身边的姐妹互相纠正手法。

      活动尾声,社工的 “就业引导环节” 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 通过建立 “竹编互助交流群”,社工不仅分享后续订单信息,为其对接社区周边文创店,帮助大家将手工制品转化为收入。“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学了手艺还能挣钱,太感谢社工了!” 活动结束时,30 余名参与者均完成专属竹编扇,其中 12 人当场报名后续进阶课程。

      心理疏导 + 邻里破冰 社工筑牢 “情感安全网”

      “来到陌生城市,总觉得和邻居有距离,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9 月 18 日,第二期 “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 活动中,随迁妇女王阿姨的分享引发共鸣。针对这一痛点,社工团队链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结合随迁妇女的生活场景,用 “案例讲解 + 技巧演示” 的方式,教授 “深呼吸减压法”“家庭沟通话术” 等实用技能。

      为打破邻里隔阂,社工精心设计 “温暖包” 发放环节 —— 将包含护手霜、笔记本的物资交由参与者互相赠送,再通过 “邻里默契大考验”“携手向前冲” 等团队游戏,引导大家主动交流。“刚才和张姐一组赢了游戏,才知道她家孩子和我家的同岁!” 活动结束后,王阿姨主动添加了 3 位邻居的微信,她坦言:“现在觉得社区像家一样,心里踏实多了。”

      服务有延续 随迁妇女从 “融入” 到 “参与”

      两期活动虽已落幕,但社工的服务仍在延续。目前,竹编交流群已有 45 人活跃互动,社工每周分享技艺小贴士,已协助 5 名妇女接到首批竹编订单;心理支持方面,社区 “妇女心灵驿站” 每周开放两天,社工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累计接待 18 人次。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交流’,从‘陌生过客’到‘社区主人’,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改变。” 永乐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联合棠湖社工中心,持续深化 “娘家人” 系列活动,计划开展家政技能培训、社区志愿服务等项目,让随迁妇女不仅能 “融入社区”,更能 “参与社区建设”,共同打造和谐共融的社区氛围。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