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无“碍”就医,共筑健康中国暖心路

    2025.09.03 | 编辑 | 6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近日,国家卫健委与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意见,要求加快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着力消除残疾人就医面临的物理、信息和态度障碍。这一政策不仅是对残疾人群体迫切需求的回应,更是健康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在医疗领域落地生根。

      无障碍就医,看似是设施改造的“小事”,实则是关乎社会公平和文明程度的“大事”。对残疾人而言,一道台阶可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段缺少语音提示的走廊可能让他们寸步难行,一个没有手语服务的窗口更可能成为医患之间的“隔音墙”。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直接影响着残疾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也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位与人文温度。

      此次新规的亮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前瞻性。政策不仅关注传统的硬件改造,如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建设,更将信息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提升到同等重要位置:要求推广电子屏幕叫号系统、开发语音导诊程序、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加强医护人员无障碍服务培训等。这标志着我国无障碍建设正从“有”向“优”转变,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服务流程全面延伸。

      更要看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惠及的不仅是残疾人群体。老年人、孕妇、伤病初愈者、推婴儿车的家长,乃至携带大件行李的患者家属,都能从这些人性化、通用性设计中受益。当环境能够满足最需要帮助群体的需求时,实际上是为所有人创造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这种“小切口”背后,是医疗服务理念的“大变革”。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要避免出现有设施无人管、有设备不会用的现象,就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将无障碍改造纳入医疗机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让医护人员掌握服务特殊群体的技能和意识。同时要建立反馈机制,邀请残疾人代表参与设计、验收和评价,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群体的获得感。当残障人士能够独自顺畅地完成挂号、就诊、取药全过程,当视障患者可以通过语音提示安全地在医院内行走,当听障人士能够通过手语服务准确理解医嘱——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恰恰构成了社会文明最动人的风景线。

      无“碍”才能更有爱。推进医疗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是对全民健康的守护,更是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期待更多医疗机构加快改造步伐,让无障碍就医成为健康中国的温暖注脚,为建设包容性社会铺就一条充满人文关怀的暖心之路。

      作者:冷雪 九三学社社员、乐山昶康心血管医院副院长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