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成都国资,不止回报1000亿

    2025.10.17 | 编辑 | 7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一笔投资,如何换来100倍回报?

      十年前,海光信息初创,成都国资以不足10亿元悄然入局。如今,海光信息市值冲上6000亿,为其带来账面浮盈:

      超1000亿元。

      但这仅是冰山一角,水下潜藏的,是成都一整套产业投资打法。它系统性地回答了三个问题:

      内陆城市如何从零构建产业生态?它与“合肥模式”有何不同?它又将如何决定成都的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资本、耐心与城市雄心的故事。

      海光信息的千亿回报,并非孤例,而是成都国资在集成电路领域多年深耕的缩影。

      这背后,藏着一套独特的资本操盘密码——“二元协同”。

      省、市、区级“大国资”平台扮演“捕鲸手”,负责捕获能级高、体量大的项目,铺设产业“经线”。

      海光信息,就是成都产投与成都高投联手“捕获”的成果,奠定成都高性能计算与AI计算的基石。

      上市公司华海清科,由四川能投控股,掌握国内稀缺的12 英寸 CMP(化学机械抛光)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台12英寸超精密晶圆减薄机。

      华海清科12英寸超精密晶圆减薄机Versatile-GP300,已发往国内某集成电路龙头企业

      智能功率模块市场份额国内第一的成都士兰,获成都重产基金投资,角逐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

      这些“鲸鱼级”项目,奠定了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四梁八柱。

      另一类“织网者”则专注织密产业“纬线”,培育中小企业,多为专业化、敏捷化国资平台。

      为规避海光芯片X86架构单一风险,川创投布局睿思芯科押注RISC-V,建广广盛投资瓴盛科技切入ARM市场,三大芯片指令集齐聚成都。

      在细分领域,成都科创投投资了一批“隐形冠军”:成都华微电子专注FPGA,神经元信息技术攻坚车规芯片,锐成芯微提供底层IP支持,形成芯片设计“繁星”矩阵。

      9月,成都华微发布国内首颗 4 通道 12 位高速高精度射频直采ADC芯片,打破“卡脖子”困境

      围绕制造环节,“织网者”展开强链补链:成都科创投引进上海圣永丞设厂(硅材料精密部件),有望为华海清科的设备“补链”;投资先导电科(溅射靶材)、鑫华半导体(电子级多晶硅),保障材料供应;招引嘉兆电子,填补晶圆CP/芯片FT测试空白。

      “经线”与“纬线”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以AI算力链为例,“捕鲸手”成都高投投资华鲲振宇,掌握国产AI服务器,为成都智算中心提供充沛算力。

      成都科创投则迅速围绕其织网:一端,投资考拉悠然等大模型公司入驻智算中心,实现应用落地;另一端,投资云海芯科,助其SSD存储和DRAM方案切入华鲲振宇供应链。

      “捕鲸手”奠定产业基础,“织网者”注入创新活力,二者协同构建出富有韧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有力支撑成都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使命。

      不止集成电路,“捕鲸+织网”模式在成都多个重点产业中均得到验证。

      生物医药领域,成都通过打造温江医学城、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平台“捕鲸”。

      其中涌现出市值超1500亿元的百利天恒等龙头企业,上市CRO药企成都先导参与设立“蓉创先导”并购基金,由成都科创投管理,完善了生物医药资本闭环。

      在“织网”层面,成都科创投作为“全能织手”,横跨小分子药(赜灵生物)、放射性药物(纽瑞特医疗)、微生物菌群药(厌氧生物)等多领域。

      作为成都生物城基金的运营主体,国生资本专业“织梭”,投资齐碳科技,发布国内首个商业化纳米孔测序平台;投资演生潮,开发免疫记忆调控等世界级原创成果;投资可恩生物,开拓结核病诊断蓝海。

      资本还成为招商杠杆,成都科创投与策源资本通过投资北京永新医疗,助其总部落户成都,填补西南地区高端医学影像空白。

      永新医疗Insight四维定量SPECT/CT,取得核医学影像领域新突破

      在航空航天领域,成都依托中航成飞这一“超级巨鲸”,展开精密产业布局。

      由成都国资携手成飞共同打造,新都航空产业园聚集众多本土供应链,覆盖航空大部件、发动机和民用大飞机制造。其中成飞民机作为C919机头唯一供应商,是成都产投早年培育的关键成果。

      更高级的“织网”策略体现在“跨链布局”上。

      成都科创投引入西安艾可萨科技总部落户,实现“航天+芯片”跨链融合。艾可萨服务成都卫星产业,补上了高可靠性星载存储的关键短板,与国星宇航存在天然合作空间,后者亦获成都科创投投资。

    艾可萨研发了中国首款宇航级存储控制器芯片——Bifort芯片

      “织网者”们还在为未来下注。

      低空经济方面,成都科创投参与组建30亿元产业基金,系统性培育无人机和eVTOL未来生态。策源资本领投沃飞长空B轮融资,为成都锻造下一代载人飞行器。

      持续的“织网”行动形成密集产业生态。仅青羊航空经开区就聚集近260家航空配套企业,含12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7家“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集群提供强大韧性和创新活力。

      抽离具体产业,在全国城市产业投资格局中,成都模式的独特性更加清晰。

      与以重注押宝著称的“合肥模式”不同,成都走的是“集团冲锋”路径。

      成都构建了一个分工明确、多层协同的“基金军团”,通过“捕鲸”与“织网”结合,形成了更稳健、容错率更高的投资结构,实现了从“机会主义”到“制度主义”的进化。市级层面,成都产投集团与交子金控集团的基金总规模合计已超3200亿元;区级层面,成都高投集团累计基金规模也突破2000亿元。这些集团内部还设有成都科创投、策源资本等投早投小的专业平台,联合多个垂直领域国资平台,共同构成覆盖全域、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矩阵。仅一季度,成都国资就推动500余个项目完成投资250亿元,其中在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达42.7亿元。

      与合肥聚焦“链主”的模式相比,成都更注重生态平衡。

      “捕鲸”确立产业方向,“织网”构建产业雨林,系统解决“龙头”与“配套”的平衡问题,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这样的丰富生态,还能成为创新技术的“试验田”,有望在未来诞生出新的“链主”。

      与一些城市热衷于营造声势不同,成都的产业布局,往往呈现出“多做少说”的务实风格。

      海光信息2016年投资时未受关注,直至2022年IPO才显现价值,这正是“冰山理论”的体现。

      可见的成功只是冰山一角,水下还潜藏着由“织网者”培育的庞大项目组合,构成成都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

      数百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初创企业、关键节点配套企业,是未来的“巨鲸”胚胎,将涌现出更多的“海光信息”。

      最终,这种系统化、集团化、生态化的打法,正助力成都实现下一个战略目标——“聚链成群”。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这种厚积薄发、行稳致远的“成都主义”,或许正是其穿越周期、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