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节之际,四川大学博物馆以“千年敢爱——相思·跨越爱恋的长河”为主题,为公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活动通过“非遗跨界、文物活化、节日赋能”三大创新路径,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爱情内涵,让古老传统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为实现人文与城市共生共融提供了有益借鉴。
非遗跨界:创新融合打破传统艺术边界
活动特别邀请到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传承人马丽老师,以及成都市锦江区皮影戏非遗传承人王浩斐先生共同参与,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对话"。
活动现场观众不仅欣赏了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婚俗文物精品,了解到民俗文物上的戏曲与民俗的映照关系,马丽老师还表演了川剧《白蛇传》与《西厢记·拷红》的精彩唱段,将白娘子对爱情的坚守及红娘的聪慧灵动演绎的淋漓尽致。王浩斐先生则带领皮影团队,演绎了创新皮影戏《白蛇传》。令人惊喜的是,两位艺术家在七夕拜月环节实现了"跨界合璧",川剧的婉转唱腔与皮影的灵动光影在博物馆中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演出位于博物馆民俗厅皮影展区,光影交错、声腔悠扬,复现了一段深植于民间的文化记忆,既为致敬,亦为传承。
“非遗艺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马丽老师在演出后表示,“川剧中的爱情故事历经百年锤炼,其内核始终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相通。”王浩斐先生则强调,此次合作旨在打破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以新颖的表达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非遗文化。
文物活化:静态展览+动态演绎讲述千年情缘
据悉,本次活动是四川大学博物馆民俗文物活化的艺术创作举措之一。馆内陈列的清代婚书、嫁衣、首饰等百余件藏品,通过动态演出获得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婚恋观念与礼仪的演变脉络。一件件静默的文物在非遗艺术演绎中被赋予了新的叙事维度,使观众能够穿越时空,理解中国古代婚恋观念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文化内涵。这种“静态展览+动态演绎”的模式,为博物馆教育传播提供了新范式。
许多参观者表示,通过沉浸式演出与文物观摩,他们不仅感受到非遗艺术的魅力,也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中“敢爱”的勇气与智慧。有观众感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博物馆里的婚俗藏品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爱情故事太动人了,感觉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还有参观者称赞:“皮影与川剧的同台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真正做到了传统与新意的完美结合。”
节日赋能:强化文化认同, 推动人文与城市共生共融
四川大学博物馆七夕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展演,更是一次对传统节日的深度赋能与内涵重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年轻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疏离日益显著,此类活动通过非遗与婚俗文物相结合的创新形式,使古老的文化记忆“活”了起来,有效拉近了传统与当代的距离。活动以七夕为情感纽带,将个体情感体验融入集体文化记忆,激发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创新表达的浓厚兴趣,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当下的蓬勃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四川大学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高地,正持续推动高校文化与城市人文的深度融合,此类活动不仅强化了公众的文化认同,也拓展了城市“幸福经济”的新内涵——通过文化体验增强市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使博物馆成为传递城市温度、塑造文明风貌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不再仅是学术研究与收藏保护的机构,更逐渐成为推动人文与城市共生共融、实现文旅融合与情感消费的一支力重要力量。
川大博物馆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非遗与文物展览的融合互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新形式,使更多人在审美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同时进一步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书写文教协同、人文兴城的新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