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宗坤 刘畅)为从渤海之滨到沙漠边缘,1619公里的距离,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担当。近日,天津天狮学院杨宗坤老师带领“漠境绿途”实践队,跨越千里奔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年轻的队伍以生态保护为使命,以健康服务为纽带,在大漠边缘的土地上,用专业与热忱书写了一曲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青春之歌。
一、公益服务暖民心,校地协作聚合力
民勤县兴隆村的夏日午后,阳光炙热,却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漠境绿途”实践队与重庆高校学子组成的义诊团队早早搭起了便民服务台,一场接地气的公益服务活动就此展开。医疗服务团队的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细心为老人测量BMI,记录身体数据,并据此给出村民们科学的健康管理建议;有的手持口腔镜,仔细检查村民牙齿健康;还有的轻揉慢按,用专业的康复手法缓解乡亲们的肩颈酸痛。艾草的清香与义诊的温情交织,队员们还为村民们送上了洗衣粉、肥皂、卫生纸等生活必需品,贴心的服务让整个村庄暖意融融。
此次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50余人次,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更搭建起了高校与乡村沟通的桥梁。实践队专访了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潘从文,围绕“大学生参与生态治理的价值”“蜜瓜产业发展瓶颈与突破”等议题深入交流。潘从文书记感慨道:“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服务,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可能。”这些一手资料的积累,为未来深化校地协作、助力乡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专业赋能强素养,健康知识入人心
发挥医学院专业优势,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漠境绿途”实践队的另一大特色。在实践基地,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健康服务活动接连开展,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为向更多人普及健康知识,团队成员发挥专业特色在种植基地面向工作人员及其他高校志愿者进行了各专业健康宣讲。PPT上清晰的图片、手中的牙齿模型、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案例讲解,把“早晚刷牙”“定期检查”等护齿知识讲得透彻易懂;护理技能演练现场,同学们化身“急救教官”,手把手演示包扎、心肺复苏等操作,“按压深度要达5厘米”“包扎要松紧适度”的细致提醒,让围观的基地工作人员与其他高校学生跃跃欲试;康复知识宣讲环节,队员们为基地负责人“麻哥”及周边学生现场示范康复按摩,酸痛缓解的舒适感让大家纷纷点赞;常见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讲解,更是从细节处守护着大家的用药安全。
多维度的健康服务,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民勤的土地上,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健康素养,更让实践队员们在服务中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理解。“看到乡亲们幸福的笑容,突然明白课堂上的知识,原来能在这么多地方发光。”一位队员在实践日记中这样写道。
从生态保护的使命担当,到健康服务的专业深耕,再到跨区域协作的合力凝聚,“漠境绿途”实践队的民勤之行,是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缩影。正如杨宗坤老师所说:“青春的力量,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担当落在实际行动中。”在民勤的沙漠边缘,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传递温暖,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了最绚丽的光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