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国产尿素技术瓶颈:项裕桥团队的产业化突围之路
——从节能技改到科工贸一体化的跨越
行业困局与技术攻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面临“人口多、耕地少”的严峻挑战。为突破粮食增产瓶颈,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引入美、日、荷等国尿素技术,建成九江大化肥、镇海炼油大化肥等标志性工程。至1987年,国内尿素产能从500万吨跃升至1200万吨,但中小型装置普遍存在能耗高、运行不稳的痛点,核心技术仍受制于海外。
1994年,化工部启动尿素装置节能技改专项,划拨单套2700万元财政资金,选定涡阳化肥厂(安徽三星化工集团)、山东鲁西化工为示 范工程。面对日本东洋、荷兰斯塔米卡邦等国际巨头的技术竞争,项裕桥团队以“远东尿素系统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通过独 创的球帽型合成塔内件、DL型一吸塔及自气提塔工艺优化,将前工段转化率从63%提升至67,带动后工段产能增长10%。该技术以投资降低60%、单套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的突破性优势,在全国百余套装置中落地,扭转国产尿素技术被动局面。
产学研协同创 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项裕桥借势“浙商回归”政策,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技术研发服务转型:
重组宁波市化工研究设计院,构建工艺包开发与催化剂研制能力;
布局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煤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等战略新兴领域;
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引入周生虎、尹宏峰研究员团队,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 新体系。
通过“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模式,远东团队攻克煤化工关键工艺数据缺失难题,成功开发乙二醇成套工艺包,实现从“节能技改服务商”到“化工技术方案供应商”的跨越升级。
创新启示录
项裕桥的产业化突围印证了三个核心逻辑:
需求导向的硬核创 新:从农业温饱需求切入,以工艺设备革 新破解“卡脖子”困局;
技术迭代的生态构建: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力;
危机中的战略定力:借势宏观经济波动完成企业基因重塑,开辟绿色化工新赛道。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技术攻坚,不仅书写了中国尿素产业的逆袭篇章,更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 新范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