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自法治小区建设工作推进以来,胜利社区党委聚焦东方新城二期小区治理难题,立足“化解矛盾在基层、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维铭调解工作室”平台,整合专业力量、激活群众参与,全方位夯实法治小区建设基础,探索形成老旧小区依法治理有效路径。
东方新城二期小区作为典型老旧小区,毗邻成华东客站,现有房屋2678户,其中网约房900余家,存在人员流动性强、安全隐患突出、邻里及租赁纠纷频发等问题,给社区治理带来较大压力。社区党委以破解上述难题为导向,通过规范化建设、专业化服务、常态化治理,推动法治元素融入小区日常,逐步构建“小事不出小区、矛盾依法化解”的治理格局。
二、总体思路
坚持深入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维铭调解工作室”为载体,聚焦“矛盾化解、法治宣传、居民自治”三大任务,通过“专业力量+本土队伍”协同、“硬件阵地+机制创新”结合、“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并重,打造“规范化、专业化、亲民化”的基层依法治理平台,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三、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专业治理体系
一是“一心多点”强化核心引领。发挥社区党委统筹作用,以四级高级法官、中共党员陈维铭同志的专业法律经验为核心支撑(陈维铭同志具备1992年至2015年法院系统工作经历,历任书 记员、助审员、审判员等职,熟悉矛盾调处与法律实务),整合社区党员、热心居民、律师等力量,组建“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形成“党委牵头、专业引领、群众参与”的治理核心。二是“一室多角”搭建阵地网络。以“维铭调解工作室”为枢纽,配套建成法治宣传栏、普法展板、法律知识漫画区及法治长廊,构建“调解主阵地+法治宣传角”的实体网络,将党建元素与法治文化融入小区公共空间,让阵地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三是“三措并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定期议事、专业培训、跟踪反馈”机制,组织调解服务队分析纠纷案例,邀请律师开展《民法典》解读及调解技巧培训,对调解事项实行“受理—调处—回访”全流程跟踪,确保治理举措落地见效。
(二)立足实际解难题,精准锚定治理靶心
一是聚焦痛点摸实情。针对东方新城二期小区网约房多、人员流动大、邻里及租赁纠纷频发等突出问题,依托“社区干部+党员调解员+网格员”力量,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摸排小区矛盾类型、居民法治需求,梳理形成纠纷化解、普法宣传等重点方向。二是链接资源强支撑。发挥陈维铭同志法律专业优势,结合社区律师专业指导,对小区常见的邻里噪音、物业收费、网约房管理等纠纷类型,制定针对性调解指引,为基层治理提供“法律智库”支持。三是问需于民优服务。通过设立意见箱、建立居民微信群等方式,收集群众对法治宣传内容、调解服务形式的意见建议,精准设计“法治龙门阵”“专题宣讲会”等活动载体,提升服务群众的精准度。
(三)标本兼治抓实效,筑牢平安法治根基
一是规范阵地促规范治理。“维铭调解工作室”实现硬件标准化配置(配备调解桌椅、档案柜、标识标牌等),制度流程上墙公示,保障调解过程公开透明;法治文化阵地集群常态化更新内容,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熏陶。二是多元联动促矛盾化解。调解服务队主动介入小区高频纠纷,通过“法理讲解+情感疏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成功率达95%以上,有效维护小区和谐稳定。三是普法浸润促意识提升。围绕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租赁合同纠纷等群众关切问题,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开展专题宣讲活动2场,覆盖居民600余人次,引导居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行为习惯,小区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四、实施成效
(一)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依托“维铭调解工作室”全流程机制,小区矛盾纠纷平均化解时间缩短至,近年以来未发生因纠纷引发的信访或治安案件,“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成为常态,有效筑牢基层稳定防线。
(二)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通过阵地宣传与专题活动联动,居民对《民法典》《网约房文明经营》等法律法规知晓率提升,主动咨询法律问题、寻求调解服务的频次增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小区新风尚。
(三)自治活力有效激发
“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从初期5人扩展至11人,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治理队伍不断壮大,小区公共事务表决参与率提升,形成“党委引领、群众接力”的共治格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