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西南财经大学三下乡:羌绣+N拓新路,文旅赋能兴阿坝

    2025.09.02 | 编辑 | 7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近日,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学院的云纹青衿实践团队走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非遗羌绣为切入点,探索“非遗+产业+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羌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羌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羌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然而,在当下高速变迁的时代,羌绣近年来面临人才断层、产业链薄弱等发展瓶颈。从今年4月开始,实践团队就在周末以及清明、端午各个假期中,深入茂县、汶川县、赤不苏镇、映秀镇等地,走访了十余位羌绣非遗传承人,如国家级羌绣非遗传承人李兴秀、杨华珍,省级羌绣非遗传承人祁安春等。通过调研、访谈年轻绣娘及当地农户,团队了解到这些群体对羌绣的认知程度以及学校非遗课程开设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羌绣在本地有一定普及度,但年轻群体的参与度仍需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任重道远。

      羌绣非遗“破圈”助力: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

      团队与汶川青绿公司深化合作,在企业创始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政协委员张林的带领下,聚焦“非遗+特产”融合创新,一方面依托企业“轻资产运营、全资源激活”模式,推动羌绣与当地腊肉、蜂蜜、茶叶、樱桃酒等特产打包开发;另一方面通过多平台线上直播、线下“羌绣+N”市集展销,既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又传播了羌绣文化价值。在集市里,团队成员从大学生返乡创业进行切入,为大家介绍各类产品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让产品的销量得到了提升。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2/608789129c8b595b35da0da20f1ee051.png

    图为实践队开展“羌绣+N”市集现场。李欣纯 供图

      薪火相传,文化永续。团队还联合阿坝师范学院开展了羌绣进校园活动,“羌绣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架花(挑花)为主,此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多种。”赵同学手持羌绣成品,结合实物向学员演示不同针法的视觉效果,此次授课通过“理论讲解+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员快速掌握羌绣针法的分类逻辑与题材适配规律,为后续实践操作奠定基础,也为羌绣非遗技艺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搭建了有效平台,从源头破解人才断层难题,夯实非遗传承根基。

      红韵水磨涅槃重生: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建标杆,水磨镇深度融合藏羌风情与红色记忆,以“佛山援建”为纽带,打造西羌汇、寿溪湖、西路边茶等特色文旅IP,成为阿坝州文旅融合样板。实践队实地探访该镇核心景区,在感悟“坚韧自强、感恩奋进”汶川精神的同时,重点对话水磨茶非遗传承人姚红伟,围绕手工茶制作技艺传承、产业品牌化建设等展开研讨,为特色农产品市场化提供新思路。

      匠心传承,以茶润川。团队特别拜访了水磨茶非遗传承人姚红伟,了解其创业经历与茶叶产业的调研。谈及姚氏手工茶(水磨茶)的制作和发展,姚村长介绍:“我们的茶叶产量不大,‘三炒三揉’的传统工序一道都不能少——这既是手工茶的精髓,更是非遗技艺的传承。不同的发酵程度、不同的温湿度条件,才能酿出每一款茶叶独一无二的风味,这也是我们茶品的特色所在。”在后续与团队的产业探讨中,他还提到:“很感谢大家一起分析产业现状、梳理改进方向,这些品牌化、市场化的新思路,为我们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让非遗手工茶走得更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2/0f12932f039c4900aee726f604bfd8df.png

    图为实践队拜访水磨茶非遗传承人姚红伟。李欣纯供图

      深耕田野洞察民生:倾听民声,助力发展

      实践团队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田野务农活动,亲身体验当地农业生产。“给卷心菜浇水要绕着根部浇,这样水才能渗到根须里,菜长得才瓷实。”在农户王大叔的菜园里,队员们正跟着学习田间管理技巧,按照王大叔的指导控制水流大小,避免冲坏菜地土壤。负责施肥的队员则蹲在辣椒苗间,将有机肥均匀撒在根部周围,再用锄头轻轻培土覆盖。“年轻人愿意来地里干活,肯听我们讲种地的经验,我们也高兴。”农户王大叔告诉负责人,团队不仅帮着完成了浇水、采摘的农活,还主动询问蔬菜种植的销路问题,此次田间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更搭建起青年群体与农户交流的桥梁,为后续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积累了一手资料。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2/8c28a10e9f5ce74b4c07e977d5ef403c.png

    图为实践队开展田园务农活动。李欣纯供图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团队了解到当地居民、学生、绣娘等群体对羌绣的认知程度、学校非遗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等。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羌绣在本地有一定普及度,但年轻群体的参与度仍需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任重道远。

      实践成果铸新篇:非遗+N,赋能乡村振兴

      在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团队立足阿坝州特色,围绕羌绣这一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其多元价值,创新性地构建“羌绣+N”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极具潜力的发展路径。不仅如此,团队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羌绣与当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乡村振兴赋能方案。这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更是一次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队成员将个人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团队负责人霍雅玟表示,将持续探索“非遗+N”发展路径,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非遗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活动期间,团队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及村民的高度认可。当地政府相关领导表示,团队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阿坝州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唯有将青春之力兼具真诚,把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文化价值的传承结合起来,才能让乡村振兴在实践中生根发芽。(通讯员 霍雅玟)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