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青志联“工科赋能,匠‘芯’筑梦”实践团奔赴德阳,开启一场融合文化体验、农业探索与历史感悟的三下乡之旅。实践团深入年画村、贵菲猕猴桃园、茶仙谷、绵竹剑南老街及葡萄园,沉浸式触摸德阳的文化脉络、农业温度与历史厚度,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年画村:执笔绘就文化传承新画卷
踏入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年画博物馆,在陈列的历史资料与精美作品间,回溯年画从明清传承至今的发展脉络。传统年画以刀代笔的雕刻技艺、“色线结合”的独特技法,让成员们惊叹于民间艺术的精湛。
为了让文化体验更深刻,年画艺人手把手指导成员们绘制年画。选纸时,辨别不同质地纸张对色彩晕染的影响;调色中,摸索传统矿物颜料与现代染料的融合技巧;勾勒线条时,感受毛笔笔触与年画风格的适配度,看似简单的绘制,实则考验耐心与技艺,成员们在反复尝试中,体会到“三分画、七分雕”的匠心。活动尾声,有成员提出“年画+文创”的创新思路——将年画元素融入笔记本、手机壳等现代产品,让古老艺术借新载体走进年轻人生活,为文化传承探路。
贵菲猕猴桃园:聆听绿色农业的奋斗旋律
贵菲猕猴桃园里,负责人李贵菲的创业故事格外动人。多年前,这片土地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李贵菲带着“让土地生金、为健康护航”的信念,一头扎进农业。她引入绿色种植技术,坚持不用化肥、少用农药,通过生物防治、有机肥培育,让猕猴桃实现品质与生态的双赢。
实践团成员们跟着李贵菲穿梭果园,学习辨别猕猴桃的成熟度、了解滴灌系统的节水原理。采访中,“绿色农业不是噱头,是对土地和消费者的责任”这句话,让成员们对农业发展有了新认知。当得知果园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带动周边农户就业时,大家深刻意识到:绿色农业不仅守护生态,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成员们也主动为果园设计电商推广文案,用工科生的创意助力农产品“触网”。
茶仙谷:在茶香中读懂自然与人文交融
茶仙谷的茶山云雾缭绕,实践团成员们化身“茶农”,开启采茶制茶的奇妙旅程。穿上采茶服、背起竹篓,大家跟着茶农学习“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钻进茶树间,小心翼翼将嫩绿新芽收入篓中。看似轻松的采摘,实则考验眼力与手法,不一会儿,成员们的额头便冒出细密汗珠,也体会到“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制茶环节更是充满学问。在炒茶车间,茶农演示杀青时,强调“高温快炒、抖闷结合”才能锁住茶香;揉捻步骤里,力道与时间的把控决定茶叶形态;烘干过程中,温度精准调控影响着最终口感。成员们分组实践,有人因炒茶时火候没掌握好,茶叶略带焦味;有人在揉捻时手法不当,茶叶碎末过多……一次次尝试后,终于做出合格的茶叶。捧着自己参与制作的茶,成员们品味到的不仅是茶香,更是茶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智慧——茶叶品质,离不开自然滋养与人文技艺的交融。
绵竹剑南老街:触摸历史的温度
在绵竹剑南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实践团成员们被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和老字号酒坊所包围,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底蕴。参观古戏台时,大家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锣鼓一响、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走进传统酒坊,见证酿酒师傅演示古法酿酒技艺,品尝到刚酿出的原浆酒,深入体验绵竹酒文化的独特魅力。老茶馆内,评书艺人讲述三国故事,周围的人们围坐喝茶聊天,展现出“慢生活”的悠闲与烟火气。在参观古建筑时,成员们发现部分木质结构已出现腐朽,主动记录下损坏部位并测量尺寸,结合工科知识提出加固方案,展现了现代技术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守护这些历史遗产。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次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行动,体现了实践团成员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与责任感。
葡萄园:在劳动中感悟农业的根基力量
葡萄园里,实践团成员们的“劳动课”干货满满。农户指导大家采摘葡萄时,强调“轻摘轻放、保留果柄”,避免损伤果实影响储存;修剪葡萄枝时,学习“去弱留强、通风透光”的原则,让果树健康生长;防治病虫害环节,了解性诱剂、防虫网等绿色防控手段。看似简单的农事操作,实则蕴含农业科学的逻辑。成员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熟练掌握技巧,皮肤晒黑了、手上磨出茧,但收获的喜悦格外真切。有成员感慨:“以前觉得农业离自己很远,现在明白,每颗果实都饱含农民的智慧与汗水,工科生也该思考如何用技术助力农业提质。”活动结束后,实践团还协助农户整理种植数据,为后续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青春赋能:让实践成果辐射更广
为期数日的实践,使“工科赋能,匠‘芯’筑梦”这一主题的深远意义愈发凸显。在文化传承方面,成员们通过“年画+文创”构思与古建筑保护方案,尝试将创新思维融入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用现代技术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在农业发展中,成员们通过电商推广文案和种植数据整理,展现了工科生用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技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同时成员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他们也积极传承和推广了绵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为绵竹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成员们不仅展示了工科生的专业技能,更彰显了他们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社会责任,真正实现了技术服务于社会,创新点亮传统。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青志联负责人表示,此次三下乡,是希望让工科学生走出实验室,在乡村大地上读懂文化传承的责任、农业发展的潜力、历史保护的意义。未来,实践团还将持续深化探索,让青春智慧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助力,用“工科赋能”书写更多“筑梦”故事。这场德阳之行,不仅是实践团成员们的成长之旅,更是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奔赴——用文化体验厚植传承担当,以农业探索点亮绿色希望,借历史感悟坚定保护初心,让工科思维与乡村需求碰撞出创新火花,让“三下乡”真正成为赋能乡村的青春引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