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杨姣:破茧而出 装置与摄影交织下的跨界先锋

    2025.07.10 | 编辑 | 6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在摄影艺术的广袤天空中,杨姣是一位独特的探索者,凭借不断创新的理念和跨界实践,吸引着众多目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在艺术之路曾经对“艺术家”这一身份有着强烈的排斥。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杨姣,深入了解她如何从排斥艺术家身份,到为了摄影事业而主动拥抱装置艺术的转变历程。

      记者:听闻您曾经很排斥做艺术家,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杨姣:在我认知里,艺术家往往精神上极其强大,有一种执拗的坚持,为了艺术信念可以不顾一切。我自认没有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实在缺乏为艺术献身的勇气。另外一方面,艺术家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而过去的我一直更享受聆听他人的想法,对于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感到十分模糊,倾诉欲也不强,所以打心底里排斥成为艺术家。

    图片1.jpg

      记者:后来是什么促使您开始在装置艺术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呢?

      杨姣:疫情期间,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和思考。这段时间里,我心中产生了许多疑惑和想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后来,我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到中央美术学院跟随张国龙老师学习。张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们就是艺术家,要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细细回顾和捕捉那些在我脑子里的困惑和渴望探讨的内容。

      在张老师充满激情的引导下,我一次次排除、筛选,最后留下了这个我始终感兴趣的“母亲”或者说“女性感受”话题,最终选择了弹力布这个材质,象征混沌的时代、空间、环境和舆论。于是有了这组作品:《Any time Anywhere Any mother》,希望借氨纶丝这种弹力材料和透明质感的亚克力、pvc表达母亲形象的多元性,不只是慈爱、奉献,也会有脾气、自我、脆弱。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互动装置艺术的魅力,《Any time Anywhere Any mother》记录了我在中央美院的艺术旅程,也是我装置艺术的开始。

    图片2.jpg

      记者::学习装置艺术后,对您的摄影思维产生了哪些具体的改变呢?

      杨姣:在装置艺术的创作实践中,我有机会接触并深度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独特性,包括其质感的细腻与粗糙、形态的规则与否、色彩的鲜明与柔和,以及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等等。

      这些对材料的深入认知,被我巧妙地迁移运用到了摄影创作当中。如今,在拍摄时,我能更精准地依据不同的拍摄主题以及想要传达的情感选择和运用各种材料,为作品注入更巧妙的表达。

      记者:在您的工作中,如何通过装置艺术和摄影的结合来体现女性表达?

      杨姣:在凤凰网“以她之见”项目中,我的核心目标是让女性能够以自己的视角来表达自己。对于摄影师而言,快门和镜头就像是我们表达的“嘴巴”,但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希望把表达的权利交给女性。

      我在大学期间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女性摄影师的自拍现象,通过研究我发现,女性由于自身的性别敏感度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她们内心深处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去认清自己。而自拍,就是她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设计了一个两个镜子互相投射的装置,让女性嘉宾能够自己按下快门,记录下属于自己的瞬间。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前期我们会把拍摄的角度、光线等技术参数设置好,但最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女性嘉宾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这是我们通过摄影和装置艺术反复实验和探索的结果,也是装置艺术与摄影在体现女性表达方面的一次成功结合。

    图片3.jpg

      记者:未来在装置艺术方面,您还有哪些想要突破的方向呢?

      杨姣: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挖掘不同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潜力,尝试将更多新颖的材料和技术应用到创作中,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当然,我也清楚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但我愿意为此去努力和尝试。

      从曾经对艺术家身份的排斥,到如今在装置艺术在摄影工作中使用得游刃有余,杨姣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与转变。期待她在未来能够继续带来更多富有创意和深度的作品,为艺术与摄影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