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于艺术与人生之间寻光
——与著名音乐家王立平老师的茶叙时光
2025年 三月的风,携着春的萌动,宛如一首悠扬的序曲。著名音乐家、87版《红楼梦》作曲人王立平老师,应金尚创始人田丽莲Lilian Tian盛情之邀,踏入金尚·城溪 商业综合体大楼。
只见王老师头戴深蓝色鸭舌帽,静静地坐在城溪大厅一隅,手牵着女儿,身旁妻子相伴。他身着黑衣,周身散发着独特的气场,仿佛携着一个时代的印记,让人觉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随时都会奔涌而出。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许多人记得他的旋律,却未必了解他的人生。他不仅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还是摄影家、诗人,更是一位在中国版权法草创年代奋战的“笔剑之士”。
在79、80前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王立平老师涌流般地写出了纪录片音乐《扬眉剑出鞘》《潜海姑娘》《海港之歌》、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大连漫游》、故事片电影音乐《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少林寺》、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及歌曲《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大连好》《驼铃》《牧羊曲》《少林寺》《大海啊故乡》《飞吧鸽子》《太行颂》等许多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并广为流传的作品。
“文化是要化人的,是需要我们倾注真心和热情的事业。“王立平老师说,这个时代不再流行“艺术家”的说法,人们更习惯以“创作者”泛指一切。但王立平之于当代,恰恰是那个词还被尊重与相信时的见证与背影。
Part 1
音乐:
永不消逝的精神坐标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及其夫人
在当代艺术与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王立平老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厚的人文情怀,于几代人的记忆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以一颗纯粹质朴的心,将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怀融入旋律,使听众于音符的流淌间,领略到一个深邃无垠的世界。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 Lilian Tian、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及其夫人
田丽莲 Lilian Tian谈及《牧羊曲》,感慨万千:“王立平老师说像我们做企业的,哪天不是风雨一肩挑呀!
王立平老师的《少林寺主题曲》,《驼铃》,《大海啊,故乡》本身就是诗,我觉得王立平老师完全就是当代白居易。但同时王立平老师还会谱曲,这个太难了,太高妙了!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夫人杨老师
红楼梦,我相信我们世世代代在书店里都能买到,我们还是有很多机会能够看的,很多人也在读,或者反复的读。可是王立平老师创作的这些曲子,原来还有磁带,CD的。但是当代,纸质书都少了,书架少了,生命中提醒我们的珍贵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如果说你不打开它,找到它,它就不存在(Lilian拿起手机,翻找红楼梦的歌曲)。
我们小时候有书架,我们有书,我们有CD, 黑胶唱片…但是我们离那个时代疏远很久了,我们应该常常看到它,我们应该常常听到它。但是现在这种机会特别少,所以我就觉得金尚应该做点什么,王立平老师的曲子跟《红楼梦》一样,应该流传千古,给一代人一代人滋养。”
在听完田丽莲 Lilian Tian谈及已然遥远的80-90年代,王立平老师摇了摇头,认真的说:“我觉得很难做到,因为现在社会方方面面诱惑多,限制也多,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刷着现代人的大脑,把那些原本淳朴的东西清除掉了,剩下的都是浮躁喧哗的东西。所以我们是需要一种真正的、足够安静的人性的艺术,让人们回归本心。”
金尚JinShang创始人田丽莲 Lilian Tian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古代书法研究所所长晁岱双
八十年代,电子合成器风靡一时,王立平老师却坚守传统民乐,以古琴、二胡等乐器编织动人旋律。他深信“古琴的泛音里,藏着千年的叹息”。这份坚守,铸就了87版《红楼梦》的经典传奇。如今,短视频时代的配乐沦为情绪的“快捷键”,那些曾被诟病“不够现代”的曲调,却在时光沉淀中,尽显前瞻性。恰似《大海啊故乡》,轻柔的潮声,始终拍打着游子的梦乡。
当日,王立平老师一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古代书法研究所所长晁岱双老师、家具设计师袁老师夫妇相聚一堂。众人合唱《大海啊故乡》时,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
Lilian赞叹:“这首歌恰似精妙的设计作品,歌词融入妈妈、故乡元素,又以大海为意象,瞬间拓宽格局,具有世界性。若表意过于狭隘,作品生命力便会大打折扣。这正是王老师作品的魅力所在。”
袁老师深情附和:“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这首歌充满能量与凝聚力。无论何时唱起,都能引发情感共鸣。”
王立平老师感慨:“正因歌曲蕴含人类共通的情感,其影响力才能跨越时空。”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 Lilian Tian、中国著名音乐词曲作家王立平
诚然,每当人们吟唱这些歌曲,刻在基因里的乡愁与思念,便会被缓缓唤醒。王立平老师和他的作品,注定穿越岁月洪流,历久弥新。
Part 2
影像:
定格瞬间的诗行
《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摄
王立平老师的一生,是探索与创造的旅程。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摄影家,摄影界著名的“四月影会”的发起人。
1976年清明,王立平老师冒着风险拍摄《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画面中缠满绷带的手与无数伸出的掌心,成为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象征。对他而言,摄影并非简单记录,而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度挖掘,那些黑白胶片,是他用镜头书写的史诗。
这份对时代的关注,同样体现在诗歌创作中。王立平老师说:“诗歌蕴含强大的力量,它源自内心,能触动灵魂。”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及其金尚员工Filiz
席间,王立平老师现场吟诵《十字路口》和《留下人间万般情》。《十字路口》中,“东南西北,红灯绿灯,毕竟有先也有后;人各有志,志在四方,总有到达的时候”,生动描绘出人生的无常与希望。他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尽显豁达从容,深厚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 Lilian Tian、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他写诗、写书法,皆与音乐一样,出于真情实感。在现场,王立平老师深情朗诵了他的原创诗作《十字路口》,以诗言志,以诗入心:
十字路口
常站在喧闹的十字路口,
顾盼着人生的前后左右。
有的人以这里作为起点;
也有人把这里当成尽头;
有的人从这里分道扬镳;
也有人到这里重新聚首。
啊 十字路口。
能容四季风雨,还有那八方来客;
啊 十字路口,
能走千乘车马,还有那万众人流。
东南西北,红灯绿灯,
毕竟有先也有后;
人各有志,志在四方,
总有到达的时候。
田丽莲 Lilian Tian、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诗如其人,沉静而辽阔。十字路口,既是空间的交汇,也是人生的象征——进退之间,道路千条;人心之间,情义万重。正如王老师的音乐与影像一样,这首诗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哲学眼光与人文关怀。
Part 3
著作权法:
为音符立法
如果说艺术是王立平的光,那么法律,则是他对现实的回应。
1985年,中国尚无正式的著作权法,音乐作品一旦问世,常常被任意传播、篡改甚至盗用。面对这种现实,王立平选择了不沉默。他走访机关、递交建议、参与起草——在法律丛林中,为每一个音符争取尊严。
“我不是律师,但我知道,创作不能无根。”这句话后来成为无数年轻创作者的共识,而最初的践行者,正是王立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三十年》中王立平手信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正式颁布。他将此称为“破晓前的晨光”。一年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他见证并参与了整个制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音乐人的尊严,不只在台上,也在法里。”他说。这份坚守,是对音乐最深的敬意,也为后来无数创作者撑开一块免于剽窃与遗忘的空间。如今当音乐成为流量战场,他的这段坚持,更显得不合时宜,也弥足珍贵。
Part 4
红楼梦中人:
宿命人生
在谈及《红楼梦》时,王立平老师说:“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这句感慨,源自他对“命运”二字的长久凝视。在他看来,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的梦,也是命运的梦。梦中的人物早已被命运标注,从荣华走向衰败,从深情走向诀别,而现实中的演员,也仿佛沿着同一轨迹前行。
贾宝玉含玉而生,尽享荣华,最终却在家族衰败后遁入空门;林黛玉才情出众,却因身世与体弱,在爱情的遗憾中香消玉殒。书中人物在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下,演绎各自的悲欢离合。
作为87版《红楼梦》的作曲与作词者,王立平老师在交谈中难免提及剧中演员。令人叹息的是,许多演员的人生轨迹,竟与剧中角色惊人相似,仿佛被命运的魔咒笼罩。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 Lilian Tian、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尽管王立平老师创作的曲词超脱于剧情之外,但当《分骨肉》的旋律响起,那些音符既是剧中角色的挽歌,也是演员命运的写照,艺术创作与现实人生,在时光长河中达成一种微妙而残酷的默契。
王立平老师对音乐的信仰,源自一个几乎带着预言意味的童年抉择——十岁那年,他已清晰意识到:音乐将决定他的人生走向。十二岁,他坚定地请求母亲让他报考天津音乐学院少年班。在那个多数人还懵懂于未来的年纪,他已踏上了一条注定孤独却坚定的路。
在那个物质尚显拮据的年代,一个少年对自己命运的早熟选择,既有天性的召唤,也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预感——仿佛他隐约知道,人生最深处的答案,藏在音乐之中。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当你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之时,人生才刚刚开始。”这是他对后来者的启示。对他而言,那一刻,始于童年,也贯穿一生。那些写给《红楼梦》的旋律,仍在为逝去的角色和现实的人生低语,唱出宿命,也唱出一份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温柔抵抗。
Part 5
做个常人也罢
金尚创始人田丽莲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古代书法研究所所长晁岱双
面对命运这道无解的难题,智者选择如尼采倡导的“爱命运”(Amor Fati)一般,接纳生活的一切。王立平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智者,面对外界赞誉,他只是淡然一笑:“一切都已成过去。”这份平和坦然,展现出他对命运的深刻理解。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及其家具设计师袁老师夫妇
漫漫人生路,很多很多条,王立平说:“音乐之路充满艰辛,要么遭人白眼,要么遭人红眼。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才华,很难在这个领域立足。其实做个普通人,也未尝不可。但是不要做一个梧鼠五技而穷的人”
“做个常人”,看似简单四字,却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这并非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在认清自我后,依然选择脚踏实地、真诚生活。
在这个被算法解构的时代,与王立平老师茶叙,重温他的音乐,他的摄影,他的诗,他的书法,他对人的深情… 为我们照亮一条通往内心宁静之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