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出生于唐山秦皇岛,从小就喜欢各种运动,尤其篮球、排球和游泳。上高中时,唐山专区的篮球比赛可以打全场,属于主力。大学专业是自动驾驶,参加工作在空军23师,备战备荒工作强度高,没有运动条件和环境就通过干活来锻炼身体。退休了就盼着身体别出啥毛病,一直履行着‘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理念坚持打保龄球20余年了。从区赛到市赛到省赛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生活,源于热爱乐于执着更在于一份情怀,是自我肯定和欣赏。她,就是在军队工作中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收获了大校军衔和高级工程师技术五级,享受副军级生活待遇的陕西省老体协保龄球队员赵蕴珍。
(一)
“没有运动场,生活中角角落落就是运动场。干小活,干小事,爬高就低的事务中通过干活也能很好的锻炼身体,正所谓生活处处是道场。”
“条件越是艰苦,越是要锻炼,越是需要好的身体投入工作。”回忆起自己的军旅生涯,赵蕴珍颇为感慨。1970年她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入伍到空军23师修理厂。刚到修理厂,全师从事机务的只有她一个女兵,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连女卫生间都没有,她去了后才建了女卫生间。战友们和食堂的大师傅们给了她诸多关照,使她很快适应了工作。她没有一声抱怨,没有喊过一声苦,每天跟着战友们摸爬滚打,白天修飞机搞科研攻关,晚上教大家学文化知识。1978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调任某军工厂当军代表。主要和军工厂对接,把好产品出厂关,为部队交付合格的军品。在此其间她和工厂技术人员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五项,还主编了某军工产品规范。在部队养成的坚韧、自律和钻研精神,早已融进了她的骨血里。
(二)
“我和老伴都是军人,从校园到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奋斗走过了相濡以沫的大半辈子了。他是宁波人,文采好脾气好,从参谋到上校。家里2个女儿,大女儿30年军龄也退休了,二女儿两口子开公司也都自给自足生活的不错,3个外孙有1个都参加工作了,娃娃们都很乖,只要我们开心健康,干啥他们都支持。”
热爱运动,也为了身体别出啥大毛病。退休后,赵蕴珍觉得保龄球这项运动没有激烈的对抗和时间限制,运动量自己完全可控。就和老伴选择了打保龄球,这一打就坚持了20多年。赵蕴珍说,保龄球可不是简单的娱乐,每一次出球都蕴含着旋转、速度、角度、力度,尤其是动作的协调性。经过长期锻炼她发现,保龄球既能锻炼到身体的力量、协调性、稳定性,又能锻炼应变能力。
前几年她左臂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外加她习惯用左手打球,这一摔差点让她彻底“退出球坛”。为了保持身体的各种机能,她尝试用右手打球,养伤期间发现:左手应该是缺乏固有规律的运动,导致肌肉萎缩,肉眼可见的比右手小多了,眼巴巴等到左手修养的差不多了,还是坚持用左手打保龄球,慢慢的左右手大小也就一般大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了这次受伤,康复后两只手现在打球也能自由切换了,更让她明白了人到老年,不可能每一步都完美,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才能不怕老、不服老、不会老。在热爱的运动中收获快乐,收获健康,这也是她当初选择保龄球这项运动的初衷。
(三)
现代保龄球起源于古代欧洲,开始时在德国、荷兰、英国流传。1895年以后,陆续成立了规模较大的保龄球协会,并统一了规则。1954年,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第一次保龄球国际竞赛。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将保龄球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改革开放后,保龄球引入中国,一度成为商务社交和时尚象征。据中国保龄球协会数据显示,目前有数十万的活跃玩家。
“全省较为标准的保龄场馆较少,老体协的场馆设施新、环境好、措施全、更加适老化。我们在这里很开心、很幸福也很充实。”赵蕴珍坦言。
省老体协的场馆去年进行了适老化功能提升改造,共有4块羽毛球场地、8道保龄球馆、4个桌台的乒乓球室及多媒体教室、1个标准的篮球场地。其中羽毛球场馆、保龄球场馆及篮球场馆也有男女分离的独立淋浴场馆。配套设施齐全,场馆服务专业,色彩搭配的让人舒心自在,考虑周全特别人性化,可根据自己的体能和需求参加不同的运动。场馆的交通十分便利,乘坐地铁六号线、八号线坐到省体育馆,出站走不足10分钟就可以到。省老体协保龄球队组建20多年来,队员从几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人,平均年龄也有70+了。每周一到周四上午,队员都要来这里活动筋骨,运动后感觉一整天人特别舒坦。赵蕴珍回忆起打保龄球的过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不禁令人动容,通过小小保龄球牵线,我们这些老年朋友从不认识到相互熟悉直至成为朋友,大家相约打球,切磋球技,在比赛和锻炼中收获了快乐,获得了友谊,获得了身心健康。每天打两小时保龄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感觉越活越年轻。”
(四)
“我们保龄球队是一个团结的队伍,球队成员从50多岁到80多岁。陕西省老体协致力于为中老年人健身锻炼搭建专业和完备的平台,高度关心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多次倾情付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给予支持提供了方便。”
多年坚持运动,赵蕴珍已经不单单将保龄球当做锻炼,而是提升到技术战术的高度,并踊跃参加各种比赛。自2007年参加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老年保龄球联谊赛至今赵蕴珍随球队征战全国各地共计17届比赛。西安、武汉、江苏无锡、上海、太原、盐城、苏州、常州、郑州、沈阳都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足迹。特别是2019年第七届西安保龄球比赛时,一开始打出分瓶,如果补不上,分数就少了,可能拿不到名次。赵蕴珍像当年执行重要任务般沉着冷静,集中精力一记完美投球把分瓶补上锁定单打冠军,赢得围观者一片掌声,队友们激动地围住她:“赵姐,这气势还是当年部队里的女将风范!”
赵蕴珍把部队里的钻研习惯带到球场上,为了调整一个投球姿势,她能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几十遍;遇到技术瓶颈,就像攻克军工难题一样上网查资料,自己做笔记,经常研究到深更半夜。有一回,球队里新来了位60多岁的队员,对握球姿势总是掌握不好。赵蕴珍主动当起“教练”,手把手地教“别着急,打球就像当年我们调试飞机参数,得一点点找感觉。你看,手腕要这样发力……”她从握球姿势到脚步移动,每个细节都掰开揉碎了教。
“人老簪花却自然,花红就不厌华颠。人间无此风流样,何止源流二百年。”祝福赵蕴珍女士:岁月悠悠八十载,福寿安康笑颜开。 (陕西省老体协 权利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