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力压裂技术已成为油气田开发中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水力压裂模拟方法往往难以准确捕捉储层中任意复杂裂纹的起裂、扩展、交汇和流体流动的复杂过程,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无水压裂技术亟待被发掘。近日,四川能生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文光做客新华网,详细介绍了企业在油气开发进程中的技术性突破。
四川能生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24年,是一家以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公司主营范围涵盖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创办人冯文光深耕中国油气开发领域多年,曾主导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钻研和探索中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推动能源行业的工艺进步和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石油,这一被誉为“黑色黄金”的宝贵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自己所生产的石油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70%以上的石油仍需进口。冯文光认为,当前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和能源结构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水平应当得到进一步提升,解决难以采出吸附油、吸附气的问题。“我们针对这一行业难题研发出了阿米无水压裂技术,将只采游离油气的采油技术,完全转向以采吸附油气为中心的采油技术,不仅技术操作简单,而且成本低廉、绿色环保。”他说道。
据冯文光介绍,阿米无水压裂技术采用了置换解吸、脱附解吸、扩喉解吸、区块群井叠加解吸,将粘附在岩石壁面和吸附在微纳米孔隙中的不流动油气变为可流动油气。自己设计生产的阿米无水压裂车将吸附溶解剂经过多次喷雾脉冲、激光脉冲,使粒子小如中微子,将转向力、穿透力提高万倍以上,100%解吸所有纳米孔隙壁面和孔隙中的吸附油气。只要保证溶解剂的大注入量、保证压裂完成后关井10天以上、保证区块群井生产、保证薄层厚层组合联采,所有油气采收率可快速达到85%至100%。阿米无水压裂技术的特色是:无水介质成本低,压裂成本低,自喷生产省电;高效转向性、强烈穿透力。溶解、解吸都是物理现象,溶解剂是可再生生物制造,全部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环保。
阿米无水压裂技术采用纳米生物基岩石溶解剂、纳米生物基石油溶解剂,通过微粒化、微型化、无水化、全波及化的阿米无水压裂技术,既能让溶解岩石与过冷固态液化工业化开采可燃冰,还可以让村村处处开采深于3000米的地热水世世代代发电。他表示,该项新技术的诞生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于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当前我国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压裂开采以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中国储集层的特殊性,传统的水力压裂效果较差,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绿色的压裂技术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四川能生材公司作为阿米无水压裂技术落地的载体,目前已经在十多个油气田进行过六十多口井分子膜现场试验和七十多口井的纳米溶解压裂试验,除此之外已经采集了十多个油田高沥青、高石蜡、高胶质的剩余油、稠油、环烷基稠油,成功进行了室内实验。冯文光透露到,今年4月,公司将在玉门油田已经停产的区块试验,5月在黑龙江的低产油田试验,6月在青海的低产油田试验,7月在成都市成华区任选的荒坡进行开采深层地热水发电试验。试验成功后有望在全国大量推广。
从1989年成为副教授到如今,冯文光在油田领域奋斗了三十余年。方寸天地的驰骋坚守,离不开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探索。在他心中,国家油气战略需要就是命令,世界上没有溶解石油、溶解岩石研究,没有微型压裂就是动力。“我承担多个国家课题专利,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坚持战略战术哲学思维是力量源泉,培养硕士博士是人生乐趣。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自己亲自研究亲力亲为,才能抓住困难的突破点,才能找准问题、找准对策。”能源领域的发展既需要平衡绿色,还要保障能源安全,一方面是对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才有更多的需求。“未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首先是要加强对生物基材料的培训,特别是加强油气开采的思想解放战略转移工作;另外,高校也需要密切关注行业的人才供需情况和缺口,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绿色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