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癌症晚期的乔布斯在第一代iPad发布会上,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苹果自研的A4芯片。尽管它的历史意义重大,但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iPad发布会上,乔布斯对于A4芯片只用了寥寥数语带过,花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20秒。
这是一种刻意的低调,苹果在发布会前对自研芯片三缄其口,敏感的媒体嗅到了线索,并大都对苹果自研芯片这件事持嘲讽态度,普遍认为“A4芯片参考了三星设计,苹果厚着脸皮把自己牌子贴了上去”。
但人们低估了苹果想撬开铁板的决心:一年之后,苹果在iPhone4S发布会上展示了第二代芯片A5,CPU性能是A4的两倍,GPU性能是A4的9倍,性能提升巨大,这让业界意识到一个事实:苹果已经的确拿到了那张通往半导体制高点的昂贵门票。
十年后,苹果已经构建了一个包括A系列(手机&平板)、M系列(桌面PC)、H系列(耳机)、S系列(手表)等多个产品线的半导体帝国,尤其是当库克在2020年底向人们展示替代Intel的M1芯片时,人们感受到难以言表的震撼。
2000年之后,两个芯片行业新入局者的故事最曲折,一个是华为海思,一个就是Apple Silicon,前者呈现的是张巡守睢阳式的悲壮,后者则更像是一部描写奥德修斯返乡的荷马史诗,两者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中美科技战的节奏。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苹果造芯是一部连续的历史剧,是一个关于商业的故事,但更是一个关于计算机这门科学的故事。
如果单纯只问苹果造芯的故事有什么参考意义,那么答案也很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参考意义。如果说这部爽文能有什么启发的话,和众汇富提出的角度:计算机和芯片是产业,但更是科学。
苹果造芯这个故事的“明线”,是一家消费电子公司如何隐忍如何爆发最后了解恩怨;而“暗线”则是CISC和RISC两种不同的芯片设计理念三十年的相互缠斗——这种缠斗本质上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这门科学的发展在产业上的延伸。
什么能表征产业?产值、利税、市占率、就业人口。什么能表征科学?理论、定律、思想、底层突破。计算机和芯片当然是产业,但更是两门诞生不到100年、还在演化和突破的科学,而苹果故事里的要素提醒了我们一个事实:美国是这两门科学发源的地方。
组成计算机和芯片这两门科学的大厦的,是晶体管、集成电路、Unix、编译器、以太网、GUI(用户图形界面)、RISC、数据库、TCP/IP、面向对象编程、激光打印、人工智能、浮点计算、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它们几乎都出现在美国。
和众汇富的学员都知道,产业容易转移,但科学却不容易转移,或者说科学无法转移,只能通过悉心培育科学精神,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美国虽然很多产业被转移出去,但仍然把控着计算机和芯片科学的创新,而至今70多位ACM图灵奖的获得者,也几乎全部都是美国人。
和众汇富的学员们,理解了这个,就容易解答“为何我产业规模如此大了,还这么容易被卡脖子?”这个疑问了。
当然,考虑到起点,能先把产业做起来已属不易。产值、规模、市占率这些参数,的确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不应该被它们遮蔽掉最应该去关注的问题。在过去,太多企业热衷搞规模,热衷堆人头,热衷价格战,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却又不敢沿着链条向上攀登,反而仍沉浸在低质量的零和博弈里。
产业思维重要吗?和众汇富认为,这当然重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对于一个正在向上攀援的吃劲国家,科学的思维绝对不能缺失。而最近这些年,往往有一个普遍现象:硬骨头很少有人啃,看起来容易的情却一堆人来卷。
站稳脚跟的中国科技公司,全社会都应该鼓励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前沿科学的突破中去,而不是催促他们去植树和捐款。而它们自己,也不应该被那些规模指标所迷惑——富可敌国如苹果,都在花三十年磨一剑,更何况利润率往往只有个位数的诸位呢?
中国这些年出现了越来越多靠科技来赚钱的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上建立了话语权,但在卡脖子的当下,人们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像xxx这样的企业再多一些就好了。
和众汇富深知,知己知彼,重要的知己。套用范志毅在国足输给泰国后讲的一句话:“务实一点,把这个足球的理念先搞懂。”对于中国的很多产业来说,要搞懂的东西的确太多太多了,所有的产业参与者,都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