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已成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开放前沿的重要平台。11月14日—15日,在第27届“高交会”上,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成都市委人才办和成都市投资促进局联合主办的2025“科菁荟”(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低空经济”跨区域科技交流活动举行。
借力高交会,来自成都的政府部门、科技企业、机构等数十名代表“组团”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突破、低空经济领域前沿应用,与本地企业、高校、机构代表展开深度交流,双方在人才引进、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等多个层面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走访+参会”
成都组团赴湾区“挖宝引才”

14日下午,参会代表们刚一落地,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实地走访。来到东莞华为松山湖基地,实地探寻智能制造与智慧园区的标杆实践。“华为的智能化转型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从技术到落地的标杆参考,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方面启发很大。”成都万应微电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克忠表示。

第二天上午,参会代表们走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了未来前沿科技、半导体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电子新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与空天、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展区,沉浸式感受全球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与参展企业、科研机构深入交流,挖掘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的潜在机遇。

11月15日,“科菁荟”(粤港澳大湾区)专场交流活动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以“高校分享+产业推介+企业路演+圆桌交流+供需对接”的全链条形式,推动蓉深两地资源深度融合。

“我们向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发出诚挚的‘成都邀请’,欢迎大家来蓉创新创业。”在“人才政策宣讲”环节,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围绕成都市人才发展战略,带大家解锁了成都“引才育才”的独特优势。同时,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成都市投资促进局驻深圳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进行了营商环境及重点产业推介,为两地企业开展场景合作、实现精准对接提供了清晰指引。

“之前我对成都市的人才政策了解不多,但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成都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通过交流,我了解到成都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专业博士陈宇昕分享道。

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是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活动现场,园区分享环节,成都高新区中韩创新创业园、岷山先进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成都科创生态岛等成都6家重点产业园区代表依次进行发展机遇推介,全面展示成都作为西部科技高地的吸引力,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力量发出合作邀请。
蓉深两地“双向奔赴”
一批创新项目达成合作

活动现场,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广东省高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深圳轻快世界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蓉深两地企业机构达成合作,项目覆盖大数据协同研发、低空经济场景共建、科技成果联合转化等多个前沿领域,为蓉深两地构建常态化、机制化的协同创新通道奠定了基矗“通过此次签约,我们将共同推动蓉深两地数据要素流通与场景共建,助力两地产业链协同发展。”四川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百博百企“双向双进”环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大学代表依次登台,聚焦人才培养、输出与引进,分享经验、共探合作,为两地产教融合搭建桥梁。

从复合材料研发到通信技术创新,从微电子突破到医疗科技应用……在项目分享环节,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四川华体科技研究院等7家优秀科技企业、机构代表依次登台,为蓉深企业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设立这样的分享环节,是鼓励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科菁荟’打造的科技交流平台,帮助企业找到技术合作、拓展市场。”市科协创新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些合作项目涵盖了多个前沿创新领域,一定程度展现了蓉深两地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与深度合作潜力。

同步开展的精准对接洽谈区里,同样热闹。来自成都的政府机构、企业代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融资机构面对面沟通,各方围绕技术合作、市场拓展、成果转化等议题深入磋商,现场达成了人才、金融以及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
“成都是一个非常有科技创新魅力的城市,通过今天大会的交流,我们对成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广东省高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盛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眭世荣表示,“我们是一个专业做固态电池的企业,也有意愿到成都去投资去发展,期待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活动中,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大学的高校学子与成都市委人才办、区(市)县科协、企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了成都市人才政策与职业机遇。
跨区域创新融通
“科菁荟”已促成近百项创新合作
“科菁荟”引领成都企业“组团”跨区域学经验、寻合作,早已不再是新鲜事。近年来,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借助“科菁荟”跨区域科技交流活动,深化“桥梁纽带”作用,已累计开展8场高规格对外交流活动,先后走进新加坡、深圳、北京、武汉、重庆、苏州、德阳等地,开展跨区域科技交流,对接创新资源。

数据显示,共达成初步合作近百项,涵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多个前沿领域。同时,成都市科协积极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协助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等8家本地优秀机构完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25年全球方案征集活动——“创意橙色经济:创新未来”的报名与推荐,展现成都在循环经济、文化创意、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实力。
“连续举办跨区域科技交流活动,是为了给成都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打造一个跨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面对面的形式克服空间上的距离与隔阂,让不同区域的创新要素以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谈及“科菁荟”跨区域科技交流活动的初衷,市科协创新发展部负责人表示。
通过这种跨区域的深度交流,成都的科技企业不仅能够汲取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与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技术,还能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特色技术带到更广阔的市场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区域间创新资源的融通与互补,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