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新能源专场:政企校共筑成都经开区产业创新“强引擎”

    2025.11.07 | 编辑 | 5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2025年11月5日,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智创未来”企业技术创新对接活动(新能源领域)在天府(成都・龙泉驿)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作为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产业链建圈强链,成都市委市政府“立园满园”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活动以“需求牵引、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为核心,搭建政、产、学、研高效协作平台,为成都新能源产业提质倍增注入关键创新动能。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指导,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与成都经开区新经济和科技局联合主办,成都经开汽车城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工投公司”)、成都经开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基地“AI+”新兴产业创新场景孵化中心(以下简称“成都经开区AI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共同协办,聚焦新能源产业链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政企校精锐齐聚,筑牢创新协作基础

      活动得到多方高度重视与深度参与,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龚明霞、龙泉驿区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晓明,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区域部部长陈昌菊、龙泉驿区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校地合作科科长余婷等领导出席,为产学研协同方向提供政策指引;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成都东浩散热器有限公司、成都润龙电器有限公司、四川润博至远科技有限公司4家重点科技型企业参会,带来光纤自动化、散热器研发、制冷配件创新、风电设备设计等产业一线核心需求;高校层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组建专家团队,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李晶泽教授、成都大学欧俊科教授、西华大学张惟斌高级实验师等10余位专家,携带前沿技术成果参与对接。

      活动前期,与会嘉宾共同参观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展厅,为深入了解区域在低空航天科技、新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后续精准对接奠定认知基础。

      精准对接破痛点,成果推介拓新局

      活动采用“需求发布-专家揭榜-多轮研讨”的高阶对接模式,聚焦企业技术痛点,实现“一企一策”精准响应,核心对接成果如下:

      成都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杰提出“开发光纤自动耦合平台”需求,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何长江针对企业产品的实际情况,依托自身专业技术积累,为其量身定制创新方案,推动实现全流程无人干预与效率提升;

      成都东浩散热器有限公司研发经理王泽聪提出了“新型散热器结构优化”“导热材料热交换效率提升”,电子科技大学郝晓红副教授、成都大学黄彦彦教授、卢超副教授、陈婷副研究员、李昭副研究员分别从散热器结构设计、材料配方调整、导热效率优化思路等角度提供技术支持;

      成都润龙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英利针对“高效节能制冷配件材料研发”“新型制冷组件结构设计”两大瓶颈寻求突破,成都大学黄彦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何长江就围绕材料替代、结构创新给出专业的建议;

      四川润博至远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张建国提出“风力发电设备电控系统攻关”需求,西华大学高级实验师张惟斌结合机械设计与新能源装备经验,提供了合作研发思路。

      在新能源领域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推介环节,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3项优质成果集中亮相:电子科技大学李晶泽教授推介“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用超薄锂负极的产业化”项目,成都大学欧俊科教授带来“磷酸铁锂产业化及下一代正极材料开发”成果,成都大学李露明副研究员推介“全球领先的硅碳负极材料供应商”项目,为企业技术升级与合作提供多元选择。

      构建长效机制,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以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驱动力,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关键纽带,为成都经开区新能源产业精准搭建起覆盖政策扶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政企校长期合作桥梁。未来,在成都经开区新经济和科技局与汽车城集团(工投公司)的协同支持下,成都经开区AI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多领域深度协作,精准助力科技型企业突破技术攻关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高质量增长,助力成都经开区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迈向更高发展台阶。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