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窗外是蓝星》,在航天员报告一切“正常”的画外音中,开启了一段“非常”的影像旅程。
![]()
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太空实拍电影,也是世界上第一部8K超高清影像的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创下的多个“第一”确立了这部电影独一无二的价值。
对于纪录电
影来说,呈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已然不易,而打开一个见所未见的崭新世界,更是纪录电影千载难逢的黄金题材。

千百年来,多少人仰望星空叩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多少人喃喃自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们对太空的探问、对太空的想象,几乎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原始驱动。
而《窗外是蓝星》则为观众打开了这一扇窗,让观众“挟飞仙以遨游”,不仅从中看到了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的太空探索过程,更是满足了人们亘古以来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部电影还让观众获得了一个看待宇宙、看待世界、看待地球、看待人类的太空视点,传达了形而下的知识,激发了形而上的思辨。
![]()
这部影片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使观众能够超越“新大陆”、翱翔“新太空”,从而将人类数千年对神秘星空的仰望,变成了身在其中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窗外是蓝星》得天独厚、无可替代,必然会载入纪录电影的史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非常”题材,影片却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表达冲动、没有习惯性地用“登天则情溢于天”的浪漫渲染,而是用一种克制内敛的美学态度来加以呈现。
![]()
王亚平,女性航天员的平实旁白,平静、温和、简略,没有“高大上”的口号、套话,也没有刻意的煽情、矫情。
航天员们用日常视野,关注着太空舱、空间站、太空和地球;故意压低的仿佛太空回响般的音乐旋律,飘飘荡荡、点点滴滴,衬托出广袤宇宙无限的延伸……
正是这种“低调”的叙事和艺术处理,产生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叙事效果,越是“非常”的故事,越需要“正常”的讲述,当人们从“烟火人间”的细节中感受到“天上一日”,地球十六个日落日出的“不可思议”时,才会形成那种无与伦比的反差效果的震撼。

观众从在空中漂浮的布偶,从航天员进食时那些滑翔的食物,从天上看见海洋、陆地、沙漠和夜晚地球上万家灯火,进入了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诗与远方”的世界。
![]()
![]()
![]()
![]()
![]()
当题材本身足够宏大、题材本身诗意盎然的时候,任何创作上的刻意渲染和主观放大,其实都是对题材本身的质感和内涵的一种伤害和屏蔽。
在这一点上,《窗外是蓝星》体现了一种日常与非常、天上与人间、平凡与崇高融为一体的美学高级感。
在这样一个“非凡”的太空之旅中,虽然有火箭发射的紧张、返回舱呼啸而来的壮观,但故事整体上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波折和变故,影片甚至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更多的外部困难和心理变化的呈现。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
这种“正常”的叙事方式,将载人航天这一人类最高难度的科技探索变得似乎“容易”了。

客观上,这更是表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系统性、科学性、安全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千上万的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非凡努力,终于让这一切复杂的不可能变得如此“胜似闲庭信步”般的可能,所有的“惊险”都被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化解了。
正是对“非常”事件的这种“正常”记录,使这部纪录片用平静而自然的态度,宣告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具有的世界领先地位。
![]()
![]()
![]()
![]()
从大航海时代到大太空时代,中国人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坚韧和团结,确立了自己不可或缺的独特身份和主角光环。
所有的未知,往往都是艺术的天堂和诗的远方。
《窗外是蓝星》为观众打开了未知的、未体验的、未想象到的新的世界,这正是它得到无数观众倾情赞美的原因;而它沉静而细致、准确而生动的记录呈现,则使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范本。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来自它无与伦比的新发现;而中国故事的力量,也同样来自于它的真实,来自于它不言自明的非凡和崇高。

《窗外是蓝星》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宣言,更是自信、自豪、自立的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生动呈现,国家形象、民族精神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主题在这种“非常”题材的“平常”表达中,唤起了观众的身临其境、情感共鸣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万千诗意。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