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百万人在线围观!这个假日,成都非遗玩出新花样

    2025.10.10 | 编辑 | 2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在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节日里

      成都以非遗为媒,以城市为景

      让文化与生活同频共振

      通过“非遗巴士+主题市集+惠民展演”的

      融合实践

      全面展现了成都非遗的独特魅力

      书写了成都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01流动非遗上路 幸福城市有光

      由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成都公交集团推出的非遗主题茶歇巴士于10月1日晚正式启程,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持续运行。

      双层巴士从IFS熊猫地标出发,途经春熙路、宽窄巷子、人民公园等成都地标性街区,沿途串联起城市的文化脉动与生活烟火。车厢化身“移动的非遗剧场”,四川清音、竹琴、金钱板、快板书等节目轮番登场,掌声、笑声与城市夜色交织成一幅温暖的人文画卷。

      “第一次在公交车上看非遗表演,还能一路欣赏成都夜景,真的太有生活味了。”游客陈女士表示,“成都的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10月6日中秋节当天,中国新闻网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全网累计观看量突破185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与点赞。

      02市集烟火间  触摸生活里的非遗

      踏入祠堂街,成都非遗生活季的热闹氛围扑面而来,仿佛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立体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成都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华日报旧址,以“三十六行技艺展·聚焦‘生活里的金工’”为主题,将非遗魅力娓娓道来。从精工锻造的日用器皿到精巧别致的金属饰物,冷硬金属化为浸润生活温度的艺术作品,让千年匠心在当代焕发新生。

      广场上的非遗市集同样热闹非凡,40余位手艺人组成的“手艺人天团”在此集结,蜀锦、蜀绣、银饰锻造、漆艺、棕编、制香、竹编等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体验选购。

      假日期间每天还精心安排了街头表演,川剧折子戏、古彩戏法、四川清音、四川竹琴、评书、腹语等传统艺术轮番登场,让市民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表演艺术的独特韵味。

      据统计,假日期间,祠堂街日均人流量超2万人次,网络搜索热度提升170%,以非遗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0%。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非遗生活季是祠堂街艺术社区改造项目的又一次深度升级。非遗的融入为城市注入了文化内核,让这条老街从“历史街区”华丽转身为“新文化地标”,展现出“非遗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城市魅力。

      03夜游锦江 川音悠扬

      夜幕下,非遗之旅继续前行至府南河音乐广场。伴随“夜游锦江”的光影流转与悠扬民乐,市民游客在水岸之间体味公园城市的生态美学与文化温度,展现了成都夜间经济的蓬勃活力与文化魅力,为“公园城市·幸福成都”增添了别样的节日光彩。

      10月1日至6日,“月满华诞·非遗同庆——成都非遗双节传播推广活动”连续六晚在这里精彩上演。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与主题市集交相辉映。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每场观众均达上千人,成为节日期间本地最具人气的夜游打卡点之一。

      除府南河音乐广场以外,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精心安排木偶皮影剧团、曲艺团、成都民族乐团走进金沙国际音乐厅、悦来茶园、鹤鸣茶社、成都自然博物馆等地开展了“乐动蓉城”月末惠民音乐会、“非遗有戏”精品展演、“天府曲韵”曲艺专场等14场惠民演出,为上万名市民游客奉献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视听盛宴。

      本次传播推广活动是成都探索“非遗+公共交通”“非遗+夜游”“非遗+文旅消费”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它让非遗从展馆走进街巷,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传播,让传统文化在城市生活中鲜活流动

      未来,成都将持续推动

      非遗与城市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

      讲好“烟火成都”的非遗故事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永葆青春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