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郭姓人氏与中国白酒发展历史渊源

    2025.09.08 | 编辑 | 9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称帝,公元954年驾崩,仅当了三年皇帝,却是历史上把“酒”解禁到民间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较为节俭的皇帝。

    1.png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

      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以北伐契丹为名带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被部下将士拥立为帝。称帝,国号为周,定都汴京,建年号为“广顺”,史称后周。后周太祖郭威在惩治贪官方面异常严厉。他的这些改革与整顿,为后周世宗柴荣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局面。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继位之后,郭威又下诏减轻了后汉残酷的法律,比如:后汉规定,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实行国家垄断专卖,凡是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免除后汉所设额外苛敛以及中唐以来地方官进奉的“羡余物色”;废止了后晋、后汉一些极残忍的刑法;民众与蕃人“一听私便交易”,诸州所差散从亲事官等,一齐遣散;对累朝极为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稍予放宽;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等。对恢复农业生产,郭威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授无主田土给数十万归中原的幽州饥民,放免其差税。以田分给现佃户充永业,使编户增加3万多。无主荒地听任农民耕垦为永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提倡节俭、严惩贪官、严禁军队扰民等方面,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郭芝,古井贡酒的原创人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进献给汉献帝刘协,并上表说明九酝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酝酒法奏》中说:“臣县故令南阳郭芝,有九酝春酒。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臣得法,酿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饮。若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今谨上献。” “九酝酒法”是对当时亳州造酒技术的总结,也是中国白酒作为贡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作为古井贡酒的历史源头,九酝春酒从此以后成为历代皇室之贡品。

      “九酝酒法”是对当时亳州造酒技术的总结,也是中国白酒作为贡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作为古井贡酒的历史源头,九酝春酒从此以后成为历代皇室之贡品。1959年,亳州古井酒厂(当时名“亳县古井酒厂”)就是以此为由命名“古井贡酒”,所以说亳州产好酒的历史距今至少也有一千八百多年。

      郭怀玉,元代泸州人,是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

    2.png

      1324年,郭怀玉创制“甘醇曲”,并逐步演变出今日的浓香、清香、酱香型大曲酒。郭怀玉以其对中国酒业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大曲酒始祖”,亦被称为“中国制曲之父”。郭怀玉十四岁学艺,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摸索,不断改进原有的酿酒方法。他从酿酒原料的选取,到酒瓮酒缸的挑选,再到酒曲配置,都反复斟酌,不断研究,终于将制曲流程全部固定下来。他四十八岁(公元1324年)创制“甘醇曲”,改变了之前酿酒只有小曲、散曲的酿造历史。郭氏发明“甘醇曲”,世间方有“大曲酒”,并逐步演变出今日的浓香、清香、酱香型大曲酒,可以说“郭氏出,大曲成”。郭怀玉以其对中国酒业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大曲酒始祖”,亦被称为“中国制曲之父”。

      汾酒之祖,清香之魂,一代名将——郭维屏

      汾酒以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因“周期短、出酒率高、粮耗低”的特点,倍受百姓们的推崇。尽管南北朝时期汾酒就已经小有名气,但让汾酒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近代名酒始祖的,还要归功于唐代名将、清香之魂的——郭公维屏。作为汾阳王郭公子仪的第五十六代后裔,郭公以家族老汾酒酿造工艺为基础,对传统酿酒工艺进行改进,从而造就了清香汾酒的千年辉煌。

      作为唐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七朝元老,郭公不仅是名将、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酒商”。早先常年行军打仗的郭公,发现祖上传承下来酒坊酿造的老汾酒具有驱寒的奇效,每次行军前都会带上大量汾酒,以供将士取暖消毒,也会在保护沿途百姓时送一些给他们取暖、品尝。由于需求量大,酒坊产量供给不足,郭公便干脆扩大酒坊的面积,加大人力与物力的多重投入,确保为将士备足出征途中所需的汾酒供应,也为慕名而来的百姓提供了充足的汾酒储备。

      开元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兴盛,政府兴修水利,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使得晋中肥沃平原成为高粱的“黄金产区”,为不断壮大的杏花村酿酒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原料支持。社会安定太平,郭公不再四处征战,凭借对家族传统酿酒技术的掌握,他依据行军所带汾酒度数偏低、极易酸腐、不易保存等缺点,开始潜心专研新的酿酒技术,力求改进汾酒短板,酿造出风味更佳、品质更好的清香白酒。他收寻多地酿酒的技法,集众家之长,与自家酿坊技艺高超的酿酒师反复试验改造,从制曲、酿造、贮存和盛装等方面调整,使用固态大曲形式参与辅配,与原料固态搅拌后入甑蒸馏,分别酿出“大楂汾酒”和“二糙汾酒”,以固态地缸分离发酵,采用陶罐贮存,有害杂质挥发,确保了缸中汾酒不同于一般酒的清纯度。经过一系列的工艺专研,反复推敲与潜心打磨,终于酿造出高度数、酒质清香、不易酸败的高品质汾酒。并总结出:“水必甘、曲必时、粮必真、器必陶、火必缓”的酿造技法,清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法进一步得到完善,初具现代酿酒工艺雏形,也奠定了我国所有类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使汾酒酿造工艺成为“清香之魂”,郭公维屏也被后世誉为“汾酒之祖”。

      北郭之生–茅台镇第一锅酒

    3.png

      《人民日报》1959年7月28日刊出《茅台酒之乡》记载:1704年,陕西扶凤两位郭姓盐商,在茅台镇烧出了第一锅“茅酒”。这两位郭姓盐商是亲兄弟。兄弟二人听说到贵州贩盐赚钱,就去了贵州仁怀的茅台镇。当他们看到茅台镇附近的农田里长满了红缨子高粱,又看到清澈透底的赤水河,加上贩盐赚到的钱,茅塞顿开,烧酒的念头油然而起。经过精心策划,第一锅“茅酒”出炉了。茅台镇也成了他们的家。三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郭姓人在此酿酒。为了表达对北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第一锅“茅酒“称为“北郭之生“。

      总之,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说明郭姓人氏为中国白酒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