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清晨,热浪初升,由银杏园社区居委会主办,天回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成都康和敏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的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7月23日上午,银杏园社区在和谐人口文化广场举行了“寻访老兵足迹,赓续红色血脉”红领巾寻访小记者成长营开营仪式,40多名少先队员及社区、学校、家长代表共同参加。仪式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展开,孩子们在老师陪同下整齐列队,依次签到并领取帽子和小马甲。主持人用童言童语阐释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把宏大的爱国主义叙事化作身边故事;银杏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庞书记随后寄语每一位小记者,要用“小眼睛”发现社区变化,用“小脚步”丈量红色印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写进成长日记,生动形象的诠释了本次红领巾寻访活动,既是一次延续血脉的“红色之旅”,也是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更是社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一次生动实践。最后全体小记者庄严宣誓:“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传播社区正能量!”洪亮的童声回荡广场,至此,开营仪式圆满落幕,也为7月23日至26日的深度寻访吹响号角。
7月24日的太阳刚刚越过屋檐,十余位“红领巾小记者”热情高涨,每一位小记者胸前都挂着崭新的小记者证,在活动室里站成一排,伴着老师的热身互动,他们稚嫩却洪亮的声音像一串跳动的火苗,瞬间点燃全场。热身之后,培训正式开始。主讲老师把“争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拆成三步:先学会“基本体态站姿”,再学会“采访基本素养”,最后学会“提问内容”。理论学完,立刻开启实践演练模式,其中两位小记者率先举手表示想尝试一下,其他小记者围成一排,一起观摩!一人提问,一人回答,现场洋溢出积极、热情的学习氛围!最后训练营在整齐嘹亮的口号“讲好红色故事,出发!”中圆满结束。
7月25日早上9点和谐人口文化广场仍带着潮湿的暗色,却已响起轻轻的脚步声——十余名“红领巾小记者”穿着统一发放的服装和帽子,从四面街巷汇集而来。9:20,在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被分成两组——孩子们决定步行前往,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从社区广场到老兵家门口的距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沿途的“红色地标”。
第一组沿着广场旁边的小巷步行十多分钟,拐进了银杏苑C区的邢婆婆和银杏苑A区杨爷爷家里,曾经在部队从事文学工作的邢婆婆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杨爷爷,早已在小区等候多时,热情的欢迎每一位红领巾小记者;第二组穿过湿漉漉的青石板,来到了一位曾经在青藏高原服役的社区叔叔和讲到当兵生涯精神十足的另一位杨爷爷面前;孩子们轻叩门扉,老兵们笑着让进,客厅、办公室、小区公园、长廊瞬间变成四座微缩的“口述史录音棚”。访谈结束,老兵纷纷寄语:“你们一定要做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孩子在旁边用稚嫩的声音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声久久回荡,向老兵诉说着自己的决心。杨爷爷更是即兴赋诗一首赠予红领巾小记者们“小宝生得乖,十分让人爱。期待快长大,学成栋梁才!”正午时分,孩子们陆续从不同的街巷返回社区广场,额头挂着汗珠,脸上却带着掩不住的兴奋。树荫下,他们高举话筒齐声喊出“寻访老兵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声音越过屋檐,越过树梢,像一群年轻的鸽子,带着刚刚装进口袋的坚守,飞向更远的天空。
7月26日早上九点银杏园社区和谐人口文化广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里却已灯光柔和、机位林立,一架相机、两个补光灯、一个麦克风,把这里变成了一座简朴却专业的“演播厅”。九点十分红领巾小记者就穿着统一马甲,按照老师的要求迅速就位——这是“寻访老兵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成长营的最后一场“寻访录制·爱国作品”专场,也是四天来所有倾听、追问、记录的集中绽放。红领巾传承人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依次录制朗诵作品:《如果信仰有颜色》《我是中国娃》《中华少年》《纪念八一》等,这些红色经典片段被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重新演绎。“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不管走到哪儿,中国都是我的家......”“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我们是中华的少年......”录制过程中的一句句、一声声,既是对红色经典的致敬,也是对身边老兵的隔空告白。录制结束后,社工现场采访了几位红领巾传承人这几天的感受。其中一位十岁的小朋友说“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努力报效祖国”,还有一位小朋友说“我以后也要当兵,保家卫国”,每一个孩子坚定且真挚的眼神,成为这几天学习的生动写照。此刻,蝉鸣高亢,阳光透过银杏叶洒进窗内,像一束聚光灯,照亮这场红色寻访的终章,也照亮下一段更长的旅程。
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也让老兵们感受到来自社区、来自下一代的崇高敬意。银杏园社区未来将继续深耕“红色+童声”品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军人荣誉永远闪光。
成都康和敏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25年7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