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家人身险公司的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除“老七家”外的中小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仅为0.1%。另一份公开数据显示,行业整体新单以及各渠道新单增速均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
市场普遍面临的增长瓶颈,再加上长期利率趋势性的下跌以及LPR的进一步下降,意味着复杂的人身险经营环境,延续到了2025年。
这无疑给行业中的众多参与者,特别是那些成立时间较短、根基尚在夯实阶段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营考验。如何在这样的“逆风局”中保持航向,稳住阵脚,寻找到向上突破的路径,成为摆在这些公司面前最现实的几个问题。
2018年成立的北京人寿,正是这批险企中的一员。
“走稳、走好、走远”,是北京人寿一向以来的发展理念,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发展三部曲的稳健性。
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1.44亿元,同比大增40.35%,增速远超行业整体以及地方性公司整体(-11.14%);实现净利润1.04亿元,同时公司已实现2023、2024连续两年盈利;总资产、净资产规模持续提升,分别达295.71亿元和17.86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远超监管要求。
由此,我们关注的焦点自然转向北京人寿“走稳、走好、走远”的背后,其是如何在普遍的行业挑战中打下“稳”的基本盘的?是如何在稳健的基础上追求“好”的业务质量与结构优化的?又是如何在提升当前经营质量的同时,为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布局与投入的?
这不仅是对一家公司自身发展轨迹的解码,或许也能为身处转型期的同业探索带来些许有益的思考。
中小公司必须先要站稳
难模式下开局,底盘更得硬
不管什么样的发展思路,“稳”都是定盘星,是大前提。
就好比赛车之前,总得有辆经过精心调校、性能可靠的赛车,否则再高超的驾驶技艺也难以施展。
对于经营风险尤其是经营长期风险的人身险公司而言,没有啥是比“厚实”“靠谱”更重要的了,更不要说当前人身险行业内有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需求,外有长期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
这意味着在2025年这个节骨眼上,各人身险公司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经营环境,才能把口头上的“以不变应万变”变成现实。
对于头部公司来说,过去30多年的发展让其有足够大的体量来面对如今的挑战,但对于众多后起之秀而言,准备的时间显然没有那么多。
那些90年代就成立了的大公司和一些00年代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大型保险集团公司,几乎都赶上了产品、渠道从无到有的质变阶段,具备极强的先发优势。
而2010年乃至2015年后成立的公司,一上来就面对的是“资产驱动负债”的诱惑、人力狂奔的陷阱、行业发展的切换,以及利率的下行阶段…
要在这样一个开局即高难度的模式下实现稳健经营,难度相对而言确实大了不少,但站在2025年回过头看,这恰恰凸显了“稳健经营”对于新生险企的极端重要性与现实考验。
正是基于对行业挑战、新兴险企发展环境的洞察,以及“稳健”之于一家保险公司的重要性,北京人寿从一开始就把“走稳”作为头号发展理念。
不仅是今年一季度的亮眼表现,北京人寿在2023年成功实现盈利,并在2024年保持盈利增长,加之充足的偿付能力,已显示出较强的经营韧性和风险抵御能力。
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1.03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盈利,较2023年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信息显示,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双双稳步提升,总资产已近300亿元量级,净资产近20亿元水平;近三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达4.33%,近三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达3.76%,尤其2024年,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达7.13%,显示出良好的投资管理能力。
同时,公司偿付能力保持稳健,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03.4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8.25%,均远高于监管要求。
此外,稳健还体现在公司治理上。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为北京人寿打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这有助于提升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成为公司实现高效运转和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一系列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去年末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结果》显示,公司获评A类评级。
还要做精做强
不只求规模,关键得有真功夫
老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方面,仅仅“稳”住阵脚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天的人身险市场上,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根基稳固之后,追求“好”的增长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
从保费规模与增长来看,北京人寿自成立以来,保费规模持续扩张,并在近年呈现加速态势。
2021年,成立3年的北京人寿即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5.47亿元;2022年达46.62亿元,2023年达57.44亿元,2024年持续增长至68.71亿元,已初具规模。
尽管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下,保费早已不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但对于人身险这样一个靠着“大数法则”经营生意的行当来说,一定的保费规模依旧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对成立时间不长的公司而言,更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有发展、转型的空间。
再说了,保费也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维度,而是产品、渠道、机构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经营成果。
产品方面,北京人寿致力于打造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全面解决方案,目前已形成四大产品系列,即侧重养老与传承的“京福”系列、聚焦财富管理的“京富”年金产品系列、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的“京安”系列,以及关注健康风险的“京康”系列。
四大系列外,公司还践行普惠发展理念,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保险保障,针对特定群体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产品,比如针对残障家庭推出“京富守护星”年金保险,设置有两大保障计划,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按需投保,在广覆盖的基础上持续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和产品系列的完善相比,渠道的建设和机构的布局,对于中小公司来说难度大了不少。
一方面,许多新兴险企,不仅错过了过去个险、银保两大渠道的发展红利,还错过了2000年后那段机构布局的大好时光。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突破1万美元,差异化、多元化的保障需求开始出现,再加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信条的确立,客户需求成为供给的风向标,这意味着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也推动保险公司进行多元化的前端布局,才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是故,北京人寿一开始就确立了多元化的渠道发展战略,目前公司已形成个险、银保、经代、团险、互联网等多渠道齐头并进的局面,其中,2024年公司个险渠道新单保费突破6.4亿元,同比增长68%;月均绩优人力397人,同比增长42%。
机构布局方面,北京人寿从最初深耕京津冀战略要地起步,逐步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核心支撑。随着2025年初重庆分公司的开业,目前北京人寿已实现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西部地区“大菱形”的机构格局,覆盖全国GDP的40%、人口的1/3。
这样一来,完备成熟的产品体系,加上多元的渠道发展,以及全国性机构架构初现,为公司下一步跻身中型寿险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要提前布好局
路才走得宽,走得远
走稳,走好,更要走远。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走稳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就走好了,走好了同样也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就走远了。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一家企业要走远,都必须要具备前瞻的视野和长远的布局,要看到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回到人身险行业,宏观上的趋势很清晰,就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的巨大的全民养老需求。这一点从微观上看,就是服务对于人身险行业而言是越来越重要了,业务范式已经从过去的“负债端-投资端”演变为“负债端-服务端-投资端”的新模式。
北京人寿始终坚持“保险+康养”战略路径,通过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出康养服务品牌“首善人家”,构建“医、康、养、保”一体四翼的综合康养服务体系。
机构养老方面,打造“首善人家•北京人寿康养中心”,已服务客户超万人,带动规模保费超4亿元。同时,公司还积极扩大“康养朋友圈”,截止2024年底“首善人家”已合作挂牌45家康养机构。
居家养老方面,北京人寿还构建了覆盖政府、企业、街道和社区的GBCC首善康养模式,打通线上和线下,提供平台化的智慧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的长者提供就医、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
旅居康养方面,北京人寿康养科技公司推出“首善旅居卡”,为客户提供50条精品线路和旅居基地。同时,积极与民政部门、产业协会和同业机构开展协同,为首都老年人持续升级旅居体验。
服务端的内涵远不止康养这一环。
作为连续五年参与“北京普惠健康保”、加入北京普惠健康保共保体三年的北京人寿,不仅提供了普惠的产品,还组建了“北京人寿保险惠民志愿服务队”开展长期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进社区宣传、远程讲座、信息推送等多种形式,将消费者保护这一系统工程服务化、日常化、普惠化。
在普惠客群的基础上,北京人寿还基于对家庭生命周期的深刻洞察,打造“御·家保顾团队”,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保障和财富传承服务。
更要知道的是,为客户提供的“丝滑”服务,对于一家企业而言,既要又好又快,还要靠谱可靠,更要成本是可接受的,这就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保险+科技”是北京人寿另一个重点战略,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AI等前沿技术,优化内部作业流程、提升整体管理效能、加速推进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及智能运营等项目落地。比如,正是科技的支撑,才有了智慧康养平台,前面提到的“GBCC四级养老”才能落地。
走稳才能走好,走好才能走远
从夯实财务根基、确保家底殷实的“稳”,到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好”,再到前瞻布局康养服务、拥抱科技创新的“远”…北京人寿的战略选择与实践,映照出对行业规律的尊重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也是当前寿险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面对利率下行、科技冲击、需求变迁与老龄化挑战,北京人寿这样一个以“稳”固本、以“好”提质、以“远”布局康养科技的实践,为转型中的中小险企摸索了一条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走稳、走好、走远”的发展理念也意味着,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回归保障本源、深耕客户需求、坚持价值创造,始终是行业行稳致远的基石。
其“稳”,不仅是财务数据的稳健,更是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战略定力的体现;其“好”,则呼应了行业从粗放增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趋势;其“远”,尤其体现在对“保险+康养”“保险+科技”等前瞻性领域的战略投入。
由此观之,北京人寿的“走稳、走好、走远”并非孤立的企业战略,它所内含的审慎、专注、创新与长期主义精神,对于在转型浪潮中寻求突破与持续发展的众多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与实践样本。
如此,“走稳、走好、走远”不止于一家公司的发展哲学,更应成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对社会负责、对客户尽心、对未来有追求的保险公司所共同秉持的战略信念与行动自觉。
这不仅关乎个体企业的兴衰,更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与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