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守正·问道——王巍中国画人物作品展

    2025.04.03 | 编辑 | 6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艺术简历】

      王巍,1964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职业画家。

      现为中国农工第十七届中央文化体育艺术工作委员会书画院理事、农工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公麟美术研究院人物院秘书长、合肥市书画院特聘画家。有多幅作品分别被联合国禁核试组织机构、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历史展览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美术馆、安徽和县博物馆、安徽桐城美术馆等相关机构收藏。

      2016年《纪念全面禁核试条约开放供签署二十周年》2000×190cm(合作)

      观王巍作品后感

      ——文/张国琳

      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性文化转型、变革、交叉,世界工业技术承受几何级换代、质变、提升;民族的传统基因与当代语境产生激烈碰撞、融合、重生。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难免受到质疑和冲击,AI技术生成的水墨系统已能模拟八大山人笔意。当算法可批量生产“类传统”作品,美院将VR虚拟写生纳入山水画课程,学生可在数字空间体验“三远法”,这种技术赋能的焦点在于:笔墨训练是否必须通过“废画三千”的苦修达成?现世艺术家何去何从?

      “狼来了”现场的围观者各有各的态度和行动,有些人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也有些思想敏锐者敢于正面以对。当代中国画转型的本质是文化基因如何去适应突变,尤其是青年美术家们在眼花缭乱的现实面前如何明确把握其未来的设计。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转型期每个人应结合民族优秀传统与人类发展的共同命题去思考探索才是正道。

    2019年《许身国威壮河山》510×190cm

      此次画展王巍以“守正·问道”为主题,是他当下的思考及态度。十几年前王巍怀着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连续在北京、杭州等地研修美术,担任过助教。我和王巍的师生情谊已有35年之久,见证了其成长之路。当他告诉我准备全力以赴钻研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时,我是抱着观望态度的,因为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美术是极有难度的,可当我再次看到他的人物画习作时,还是对他的勤奋和悟性感到意外。王巍是热衷钻研注重学习方法的,在艺术之路上一直保持坚定的自信和决心,从这次筹展的大量作品就得以证实。

    2020年《戴尧盛景图》200×80cm(合作)

      从这几年王巍创作的主题性题材作品去分析,他深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画的构思立意、整体构图、人物刻画、笔墨处理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推敲把握,他的矿工系列人物画作品是大家一致好评的成功实践。

    2021年《直播带货助农》200×200cm

      看到王巍的中国画人物作品,听到他对自己作品的点评及以后的打算,我看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求学高度而感到欣慰。王巍在绘画上进步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的艺术标杆永远在攀登中,每一个阶段只是一道坎,有无数个山峰在等待去跨越。艺术创作是个出力不见活、失败率很高的差事,急躁不得,骄傲不得,怠慢不得。王巍的人物画作品尽管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但我不想用美艳之词去评价,离实质的成功高峰还有很长的距离。

      2022年《世纪伟业——引江济淮工程礼赞》(合作)200×240cm

      此次“守正·问道——王巍中国画人物作品展”,集中呈现了王巍近十年的精心之作。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多个区域,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心得和表现。观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仅能领略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也能通过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有感而发及独到的艺术处理技法。

      相信王巍借这次画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全新的感悟再拿出一批全新的作品,翘首以待!

      2025年4月

    2025年《贞丰早集》96×178cm

      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点滴思考

      ——文/王巍

      写意人物画是以水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门类。其主要特征是以简练的笔法描绘人物形象,通过书写性笔触和墨色变化表现人物神韵与创作者情感,追求“笔简意赅”的意象表达。它区别于工笔人物画的精细描绘,强调笔墨挥洒的自由度与情感抒发的直接性,因此常采用破笔泼墨、减笔速写或“逸笔草草”等表达方式。

    2025年《贞丰集市》96×178cm

      中国写意人物画,是通过塑造感人的形象来传递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画家会对形象进行主观再造,夸张取舍,不完全写实,运用点线面、黑白灰和色彩等笔墨语言来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画面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

    2025年《月亮山晨曦》96×178cm

      人物画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从敦煌莫高窟的经变画到永乐宫的道教壁画,人物画始终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播信仰的重要使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人物画的社会功能作出精准定位。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专门陈列,以示表彰。体现了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功用。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以简率笔墨展现禅意,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开创大写意人物先河,这些作品印证着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的至高追求。

    2017年《大山深处》191×240cm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带来审美转向,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将书法用笔融入人物画创作。明代吴伟以“江夏派”狂放笔墨表现市井人物,清代任伯年则在传统线描中融入水彩技法,展现出“海派”特有的革新精神。

    2017年《月亮山朝晖》193×240cm

      徐悲鸿引进西方素描体系,蒋兆和创作《流民图》实践“中西融合”,开启了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新纪元。周昌谷将水彩技法融入写意人物,方增先创立“新浙派人物画”,卢沉、周思聪则在80年代掀起“新文人画”思潮。写意人物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画家们借鉴西方绘画人物内结构,将中国画表现人物情感色彩的轮廓线条和笔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屹立世界艺术之林。

    2017年《沙溪早市》192×240cm

      笔墨是写意人物画的血肉。笔墨也是中国画的主要审美特征、艺术特征;是几千年来中国画家领悟儒、释、道、师法自然造化于心所秉承的宝贵遗产。中国绘画因文化背景和材料差别是不同于西方的,写意人物画的笔墨造型观念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的论断揭示了笔墨的双重属性。因此,脱离笔墨是难以充分表现中国画的。黄宾虹所谓的“五笔七墨”体系,是将笔墨提升到哲学高度——骨法用笔如“屋漏痕”般苍劲,墨色变化似“雨淋墙头”般自然。中国画还有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创作理念,更将文人画传统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

    2017年《蒙古汉子》200×240cm

      笔墨的写意性本质在于“以形写神”,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主张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辩证关系。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强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突破。这种对笔墨本体语言的持续追问、探索,构成了中国写意画区别于西方写实绘画的核心特征。

    2018年《开国将军詹大南》97×180cm

      中国画写意的笔墨(水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以绘画本体语言形式构成的形态存在。水墨画造型用的线条笔墨与书法艺术是一脉相承、融合贯通的,其线条在宣纸上呈现出的书写性和金石味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笔墨在造型过程中有明确的内容蕴含,是画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融合。笔墨的最高要求是体现物象的精神气韵,再现物象的生动与精妙,同时又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两者浑然一体,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难度的笔墨造型技法。水墨的写意性更是使画面的形象达到言简意赅、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目前,写意人物画创作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要求画家们既能兼蓄融汇东西,又能立足传统文化,更能求新彰显个性,创造紧随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作品。

    2019年《云南沙溪老人写生》68×138cm

      美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立意、风格和表现情感形式的不同,其发展变化是审美趣味和价值的不断求新求变过程中的产物,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与阅历的不同,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绘画表现形式。

      站在不同文明交融的新起点,中国写意人物画既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也迎来文化自觉的机遇。

    2019年《吹芦笙的老者》68×138cm

      从彩陶纹饰到数字水墨,从敦煌壁画到当代实验,写意人物画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既体现在谢赫“六法论”的传承中,也彰显于林风眠“东西艺术调和论”的创新里;既蕴含在“以诗为魂”的创作理念中,也展现在“后解构主义实践”的探究中。

      当下,面对人工智能绘画的挑战,写意人物画的不可替代性恰恰在于其文化基因中的人文温度。正如李可染所言:“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种对艺术本体的执着追求,使写意人物画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当我们在VR技术中重构《洛神赋图》的意境,在区块链上认证水墨作品的数字版权,传统艺术正以新的方式诠释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内涵。

    2019年《布依族阿婆》68×138cm

      中国写意人物画穿越千年时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它既是中华文明的视觉密码,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我们以数字技术重构传统笔墨,以当代视角诠释古典意境,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续写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奇。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中国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这种心灵化的艺术追求,正是写意人物画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2025年《八仙过海图》180×98cm

    2024年《不带一砚归》68×68cm

    2024年《清歌曼舞不思归》31×69cm

    2023《工人先锋队之四》68×138cm

    2023《工人先锋队之六》68×138cm

    2017年《北京燕山写生》68×138cm

    2019《抽烟的老者》68×138cm

    2019年《云南丽江沙溪古镇写生》68×138cm

      请横屏欣赏

    2024年《新时代长江民族风俗图》(合作)1000×70cm

    2024年《迎驾绵流》(合作)2000×70cm

      参展及获奖

      2011年国画《猛虎图》入选《春华秋实 翰墨流芳》画展,被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收藏。

      2014年11月油画《两弹元勋邓稼先》(合作)入选“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并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2015年3月国画《赖少其·铁军艺术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优秀奖,被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收藏。

      2016年6月国画20米长卷《纪念全面禁核试条约开放供签署二十周年》(合作)被联合国禁核试组织机构收藏。

      2017年1月国画《竹林七贤》被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收藏。

      2017年3月国画《两弹一星元勋》被安徽省桐城市美术馆收藏。

      2017年8月国画《沙溪早市》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17“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人物作品展》,作品被收藏。

      2017年10月国画《月亮山朝晖》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尚意·2017全国中国画(写意)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被收藏。

      2018年7月参与农工安徽书画院为安徽金寨县包畈村文化扶贫项目,创作国画《开国将军詹大南》(合作),作品被收藏。

      2019年5月国画《林散之》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大美和州中外艺术家看和州》画展,作品被和县博物馆收藏。

      2019年国画《余阙——元末第一丞》被庐州余氏宗族收藏。

      2019年底参与农工安徽省书画院为安徽定远县中汤村文化扶贫项目,创作国画《群英会》,作品被收藏。

      2020年11月国画《戴尧盛景图》(合作)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中心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中播出,作品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收藏。

      2021年12月国画《国家领导人在皖北》(合作)美术作品创作百年献礼重点工程评选选中,并由历史展览馆收藏。

      2022年4月国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作品被安徽淮仁堂药业收藏。

      2023年12月国画《一门三烈士》参加《纪念小甸集特支成立100周年全省书画邀请展》,被安徽寿县文旅局小甸集特支纪念馆收藏。

      2024年3月国画《直播带货助农》、《世纪伟业——引江济淮工程礼赞》(合作)入选《安徽省新时代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作品被安徽省美术馆收藏。

      2024年10月国画长卷《新时代长江民俗风情图》(合作)被政协安徽省委会办公厅收藏。

      2024年11月国画《芭莎勇士》《白云之颠》《芭莎汉子》等受邀参加由嘉兴美术馆主办的《逸江南——长三角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人物篇)》。

      2024年12月国画长卷《迎驾绵流》(合作)在霍山迎驾集团举办的《一瓶迎驾贡 生态美酒城——迎驾贡酒 生态洞藏2024封藏大典》上展出,作品被安徽迎驾集团收藏。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