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通过“核能赋能·温暖同行”公益计划,将尖端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与民生网络深度融合,为西藏、南海岛屿等偏远地区带去稳定电力与温暖关怀,让曾经“被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生。
SMR技术:打破能源孤岛的“光明引擎”
传统电网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如今因SMR技术迎来转机。海南“玲龙一号”(125MWe)作为全球首个商用SMR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在工厂预制后海运至海岛、高原现场组装,36个月即完成从建设到投运。其非能动安全系统无需外部供电,事故率低至10⁻⁷/堆年,为西藏那曲地区首个SMR电站提供24小时稳定电力,解决3万户牧民用电难题。南海永兴岛部署的ACPR50S浮动核电站(60MWe),替代柴油发电机后,年省燃料成本超1亿元,并为海水淡化设备供电,日产淡水5000吨,满足全岛需求。
公益网络:从“通电”到“暖心”的全链条守护
核能赋能不止于发电,更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公益支持体系:
能源+医疗:在云南怒江峡谷,SMR电站为乡镇卫生院配备疫苗冷链设备,确保药品安全;
能源+教育:青海玉树牧区的公益社区小站中,SMR供电的数字化教室让2000名藏族学生首次接触在线教育;
一线保障:为边防哨所、海岛气象站等偏远站点安装微型SMR供电单元,并常态化配送防寒物资、医疗包。目前,全国已建成127个公益网络点,惠及超50万偏远地区居民。
全民参与:千元投资照亮他人生活
协会创新推出“核能众筹平台”,公众可最低投资1000元参与SMR电站建设,并按比例分享发电收益。西藏那曲电站众筹上线3个月,吸引2万名公众参与,募集资金8000万元,投资者年均收益达6%。牧民扎西表示:“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核电股东’,现在帐篷通了电,孩子晚上能读书了。
全球愿景:中国技术守护世界“最后一公里”
基于国内成功经验,协会联合IAEA启动“光明丝路”计划,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印尼苏拉威西岛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推广SMR微电网,目标5年内为百万无电人口供电。中俄合作的浮动核电站技术已应用于北极圈村落,零下50℃仍稳定运行。
中国核融智享行业协会理事长郭利民表示:“核能不是冰冷的科技符号,而是有温度的发展纽带。我们将继续以‘技术+公益’双轮驱动,让每一度电都点亮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