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愚人节不愚人!国家杰青苏涛做客“植播间”,云端解锁青藏隆升的生物学奇迹

    2025.04.11 | 编辑 | 14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周莉君 熊荣格 杨卓

      4月1日,由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主办,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学会承办的第四届植物科普微视频大赛讲座在B站直播间举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苏涛以《青藏高原的差异隆升及其生物学效应》为主题,为川农学子及线上观众带来一堂生动的植物科普“植”播课。

      植物演变见证高原隆起?这可不是愚人节玩笑。苏馆长分享了团队以植物化石追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历史与古环境变化的奇妙科研,从古植物学的角度,并结合模型模拟、地层年代学等跨学科证据,介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最新认识,同时,从物种和生态系统层级探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片高山栎化石,藏着青藏高原300万年的抬升密码。”苏涛从中国科学院上世纪60年代的科考发现讲起——科研人员在海拔5700米处发现的300万年前的高山栎叶片化石,证实喜马拉雅地区曾处于海拔2500-4000米环境,由此开创利用古植物化石研究高原隆升的先河。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亲历者,他展示了团队通过植物大化石、微体化石与地质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差异隆升的时空规律,展示了地球波澜壮阔的生命演化历程。他还讲述了在青藏高原科考的“多重面目”,既有无人区陷车的险阻,也有漫天星河下与野生动物为伍的浪漫,还有爬上屋顶“追信号”的趣事,这些真实片段让观众感受到,每一份科研成果背后都是科学与自然的对话。

      互动环节点燃观众热情,直播获得高达3.6万点赞。川农学子接连抛出犀利问题,“最早的化石有多古老?”“未来青藏高原的这个海拔还会上升吗”“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有什么影响,植被会越来越少么”“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如何协同影响生物呢”“用化石重建古海拔的方法有那些局限?”。。。苏涛精选问题逐一解答,并特别点赞提问深度。最后,苏馆长以“读懂过去,方能预见未来”寄语青年学子,鼓励大家以科学视角探索自然奥秘。据悉,本届大赛将持续推动高校科普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让青年用镜头讲述更多“植物与生命”的科学故事。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