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 编辑 | 13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过去一年,西藏非遗保护传承卓有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物保护利用发展全面加强,文化生态持续改善。这些成果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紧密呼应。
据了解,目前,阿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项、非遗传承人80人,创新和改编反映阿里历史文化的文学、戏曲、舞蹈等精品力作213部,发展培养专业艺术团、文艺演出队155个,专兼职文艺演出队伍超过1500人。
林芝市藏历木蛇新年晚会上,格桑卓玛登台演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宣舞”起源于札达县,是西藏阿里民间传统舞蹈。“宣舞”融合藏戏、舞蹈、说唱等主要的藏民族民间艺术,内容涵盖藏民族宗教、礼仪、风俗、节庆等各方面的内容。2008年,“宣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身着“飞天服饰”的普兰少女。人民网 李海霞摄
独具特色的“飞天服饰”。人民网 李海霞摄
普兰群众展示特色服饰。人民网 李海霞摄
随着未来西藏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迈进,包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西藏特色文化资源还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
仁贡村村民正在表演“柴鲁”席歌(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聂毅 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要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民族进步需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同构筑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