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短乘长”现象在今年春运期间再次引发关注。人民日报报道指出,有列车因部分旅客未在票面到站下车造成超员,致使正常购票旅客出行受阻。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铁路春运管理在保障民生方面需更加精细入微。
买票乘车是一种契约关系,铁路部门有义务将旅客安全准时送达目的地,旅客也应遵守规则。春运期间,大量旅客“买短乘长”到站不下车,导致列车超载,严重影响正常购票旅客权益,打乱运输秩序,威胁运行安全。这种行为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出行环境,损害了大多数遵守规则旅客的利益,也削弱了铁路管理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对于恶意“买短乘长”甚至逃票现象,铁路部门明确拒绝是维护民生公平正义的必要举措。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部分旅客“买短乘长”的无奈。春运是运输高峰期,铁路运力紧张,热门线路“一票难求”。许多旅客为了能顺利返乡或返程,不得已采取这种方式。这反映出旅客在春运出行中的痛点,也表明铁路部门在运力供给上仍需努力。尽管这些年铁路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增加运力、优化购票流程等,但在春运期间,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面对这一现状,铁路部门在管理上需进一步精细化。这不仅关系到铁路运输的高效有序,更关乎广大旅客的民生福祉。一方面,加大对恶意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正常运输秩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精准地分析和预判客流变化。根据旅客实际出行需求,动态调整不同站点的放票数量,实现运能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在补票管理上增强针对性,帮助一线客运人员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春运是一场民生大考,铁路运输作为关键环节,承载着亿万旅客的出行期盼。“买短乘长”致超载问题提醒我们,铁路部门在保障民生出行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秉持精细管理理念,不断优化服务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平衡旅客需求和运输秩序,让旅客在春运路上感受到更多的便利与温暖,实现民生关怀与运输管理的双赢。在未来的春运中,期待铁路部门以更精细的管理,为广大旅客铺就一条顺畅、舒心的回家路。(夏志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