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袁泉,四川眉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四川省油画学会理事,四海画院副院长,巴蜀画派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眉山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眉山市政协委员,眉山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眉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乐山师范学院荣誉教授。
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等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展并多次获奖。曾获四川省“文华奖”一等奖、四川“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四川省“群星璀璨”优秀美术作品展第一名。多次获“苏东坡文艺奖”、“东坡文旅奖”。
在《世界知识画报》、《中国油画》、《美术报》、《美术教育研究》、《现代艺术》、《四川美术》、《四川教育导报》、《眉山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专版介绍等,出版《袁泉》个人画集。多件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一门父子三词客》192cm×190cm 纸本设色 2022年
叩问西东
——我的绘画之路
袁泉
我出生在乡镇教师家庭。初中时父亲的同学送来的一张挂历,上面是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物资匮乏,没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国画图片更是很少见。我当时就天天看着那幅画,喜欢得不得了。这张水墨奔马,就成了我唯一临摹的对象。家中没有宣纸,也没有国画条件,就用铅笔在作业本上照着画,但尽管如此,从一张张拙劣的临摹稿中,萌发了我对绘画的爱。
《守护》180×173cm 2018年
1985年,我考入眉山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长们的“绘画作品”让我羡慕不已,更激发了我对绘画的热爱。于是,买来绘画工具,沉浸其中,画了许多极不规范的“素描”“水彩”“年画”“水墨画”等。在校期间,主要得到高登永、李必邕老师的指导。读书期间,参加乐山市中师美术展,获得一等奖,对自己激励很大。那个年代,流行在精美的“硬面抄”扉页上写毕业留言,于是,我用钢笔画代替了给同学们的毕业留言,画了很多很多,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阳光照在傈僳山乡》236cm×235cm
1985年,中师毕业,留眉山师范学校工作,有了更多学习绘画的机会。一有空就钻到学校画室里,琢磨绘画,画室里的石膏像挨个画了多遍,甚至一些石膏像都能背着画下来。期间有幸结识了李有钧老师,李老师经常带着我到乡间写生作画,悉心指导,可谓拨云睹日,深受启发。李老师性格刚正不阿、不同流俗,作品率真洒脱、至简至真,充满了人格魅力,他的画品、艺品、人品无不熏染于我,对我的绘画成长影响深远。
《太阳你早》180×97cm 2019年
1987年,我考入乐山师专美术系,走上了专业求学之路。在校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却是夯实基本功最关键的两年。曾先后受到学校校邱位西、陈幼林、王巴樱、黄一平、马赫土格等老师的指导,也有幸得到应邀来师专授课的四川美院和西南师大的李景芳、彭邦一、黄唯一、杜泳樵、张方震、朱万芳等老师的指导;在中国画学习中,也得到李忠纯、李方惠、万一宾等乐山名家的指导。毕业时,多件素描、油画、中国画的创作和习作被乐山师专收藏。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眉山师范任教。受学院派影响,着眼于油画,偏爱古典油画里的那种光亮,以及恬淡、优雅、宁静和唯美的气息,于是有了《玮薇》《夏日》《静静的空间》等油画作品;喜欢一个人背着画箱逃离城市,找寻山村的自然恬静,醉心于青山绿水,任性涂抹,于是有了《故乡》《三月暖阳》;也喜欢带几个学生,踩着狭窄的青石板,沿着错落的木板老屋,感悟古镇的醇厚民风,于是有了《老街》《秋到古镇》。其间,偶有作品参加省、市展览并有获奖。
《欢腾的草原》
1999年,考入四川教育学院函授学习美术,有幸得到曹阳、罗发辉、钟纲、吕华等老师指导,使视野更加开阔,特别是美术名家吴绪经老师常常给我们讲“绘画要精致”“画画要有趣味”,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绘画的理解,深深地影响到我。
在眉山,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身边画中国画的老师很多,许多老师在中国画上有很深造诣,随着年岁增长,加之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堆积,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发现对中国画渐渐开始有些偏爱,便开始思索是否进行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就在内心矛盾之际,记得在2015年,一次清理书架,有《中国油画》《美术》《江苏画刊》《国画家》等等。突然发现,画了这么多年的西画,书架上一大堆《国画家》等国画类书籍,看来多年的国画情节始终未了,想到年轻时也临过很多古画,也画过一些国画,于是来了个大转弯,毅然决定把重心从西画创作转到中国画上。我深知,这种“改弦易辙”的转变十分危险,很多人不伦不类,甚至“死”在了半道。但内心对中国画的爱促使我“不忘初心”!
有了这样的决定,便坚定地走下去。
于是虚心向身边的画友学习,开始对中国画进行潜心钻研。经常向本地资深国画家请教,受眉山吕应鑫、黄耀聪、王宏远等画家影响颇深,听他们谈古论今、笔墨认知、作品评述……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眼光也瞄准国内众多名家作品,研究他们的习作和创作,能有机会观展绝不放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提升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知。
《黄河源头十八弯》240×125cm 中国画 2021年
2018年,眉山国画院开展“走进传统文化村落”采风写生活动,跟随大家到仁寿乡村采风。到一寺庙,邂逅一位看护寺庙古迹数十年的乡民,耳闻目睹其清苦的日子、以及对信仰的坚守,心有所动,遂以守庙人为主题,创作了一张六尺整纸的中国画作品,本想应本地一展览约稿,有画友看后,鼓励试投国展,于是试着加了左右两联,增加些古代壁画元素,取名《守护者》,投了中美协主办的一个国展。这是我第一次投国展,未抱任何希望,却意外获得了入会资质。
冷静分析,这件作品的成功,与我多年的素描造型功底以及西方构成意识分不开,西画对中国画的支撑十分明显。这次入展对我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基本确立了以发挥造型优势的人物画为主体、兼修山水画的中国画创作道路。
有了第一次入国展的经历,试着把前几年画的油画人物《夏日》也投了全国第七届中青年油画展,没想到也顺利入展。这更坚定了自己的艺术判断,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明确。
2018年下半年,随四川省美协组织的备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采风写生团到了雅安。这次采风写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全省优秀的画家,有机会向他们学习。
《幸福古村记中间》180×96cm 2019年
《风雨茶马路》就是此次采风活动所得。这件作品,画面采用三条屏的表现性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和场景束缚,用写意的手法塑造川西茶马古道上翻山越岭、负重耐劳的背茶工形象,造型坚实,色彩凝重,笔法抒情。在刻画劳动者主体形象的时候,我脑中联想到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种情绪激荡在整个创作过程,于我是一种很少有的创作体验。这件作品有幸在2019年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同年,另一件作品《渔港》入选第二届“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入会资质,也顺利加入了中国美协。
《马鞍寺大戏台》
近几年,不间断的中国画创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创作不易。为了一件作品,往往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总是在否定中渐进。为了训练自己的笔墨和造型,也经常找来模特儿写生,在写生中探究多种语言;也画了许多借助东坡题材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风格作品,不断寻找自己的路。为了表现军事题材,往往会在网上购买许多演出用的道具、服装,以求真实准确。特别是参加四川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过程中,为了创作好《世界最美高炉》这件作品,把建造高炉的工人和炼钢工人穿的防护服、手套、安全帽、背带等一些道具都买来,让模特穿上,进行写生,再搬到画面中。幸运的是,这件作品最终在评选中获得典藏作品。
《听泉一线天》
为了创作《阳光照在傈僳山乡》这件作品,三次到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采风写生,搜集素材。回来后认真分析资料,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创作,这件作品终于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画友都说,看到你的画,可以看到你的西画影子。我不惧怕我画中的西画影子,我把它当成一种中国画的营养,无论人物严谨的造型,还是画面隐约的光影,都是多年西画研习的自然投射,也是一种内心驱动,随心而动,信马由缰。正是这样,近年陆续画出了《耕海者》《阳光照在傈僳山乡》《金秋又到傈僳乡》《阳春三月正当时》《太阳你早》《黄河源头十八弯》《匠心传承》《勠力同心 共谱华章》《矿工》《牧归》《一门父子三词客》等数十件作品,这些作品在省级以上平台展出并多有获奖。
《谁家亭子旁溪湾》136cm×68cm 2023年
伴随参展和获奖,我更多了一种深思。从“西风东渐”起,中国画中融入西画元素,西画融入中国画笔墨,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刘文西、蒋兆和、黄胄等等大家作过尝试,向来都是褒贬不一……站在今天,站在互联网洞开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前辈没有看过的“花花世界”,接收到古人没有过的“海量信息”,诱惑与危险同在、失败与机遇共生。艺术的取舍,不应该是对“风向”的把握,而是源自内心对传统的坚守,我愿以最真诚的努力,去感受传统,发掘未知,触摸灵魂。
从西画到国画是一种选择,从“问西”到“叩东”是一种文化涅槃。
二零二三年四月于一蓑居
《青依江畔千佛岩》
《蜀山碧水人家绕》34×136cm
《古村写意》34cm×34cm 2023年
《柳江九大碗烧烤》42×42c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