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禹贡》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本关于土地哲学的启蒙书。开篇即以“九州之土,分为九等”,系统评定了华夏大地的土壤类型与适宜用途,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土壤地理志。两千多年前,先民便已懂得:土地虽有等级之分,但真正的智慧,在于“因地制宜”——因应其性,尽其所用。
这一古老智慧,在今日四川宜宾翠屏山的月亮窖中,悄然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叙府窖泥 酿酒的上上之选
《禹贡》提出“任土作贡”——依据土地特性决定其产出与价值。这一思想并非简单地将土地划为三六九等,而是强调对自然禀赋的尊重与善用。若以《禹贡》的标准审视叙府酒业所在的翠屏山岩泥,这无疑是“上上之选”。
明末清初,昭叙恒第八代传人周起避乱入山,就地取材,以翠屏山特有的岩泥土筑窖、喷窖。这一看似无奈之举,却意外开启了一段酿酒传奇。岩泥窖与普通泥窖相比,具备三大天然优势:弱酸性环境、强粘性结构、低水分流失率;更富含镍、钴等矿物质及多种有益微生物与微量元素。这些特质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利于白酒发酵的微生态系统,使所酿之酒酒体醇厚、陈香浓郁、层次丰富。

因地制宜 超越等级的酿造哲学
叙府对《禹贡》智慧的继承,并非停留在对“高等级土壤”的追逐,而在于让每一块土地发挥其最大潜能。月亮窖的建造,正是这种哲学的双重体现:
其一,是对自然的顺应。依翠屏山势而建,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保护原有生态肌理;
其二,是对人文的融入。将“月照千峰”的诗意意境融入酿酒空间,使工艺与美学共生。
这种“顺应”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洞察与科学利用。岩泥的弱酸性恰好契合白酒发酵所需的pH环境;强粘性确保窖池密封,防止杂菌侵入;丰富的矿物质则为功能微生物提供营养基底,促进风味物质的生成与转化。
这已不仅是土壤的物理利用,而是一种与土地共同进化的酿造哲学——在时间与技艺的沉淀中,人与土彼此成就。

佳酿品鉴,品味千年智慧传承
当我们轻啜一口叙府美酒,舌尖所感,远不止粮食的甘甜与曲药的芬芳。那醇厚绵长的酒体,源自翠屏山岩泥的矿物底蕴;那幽雅深邃的陈香,凝结着亿万微生物的代谢精华;那恰到好处的平衡感,则是“因地制宜”智慧在当代的精准表达。
这杯中的“上上之味”,正是《禹贡》“任土作贡”思想穿越两千年的回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卓越,不在于占有最顶级的资源,而在于读懂脚下的土地,尊重它的禀赋,并以敬畏之心将其价值最大化。
因地制宜,方得始终。叙府以月亮窖为笔,以岩泥为墨,在新时代续写了中国土壤智慧的酿酒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