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2个月后,被经济压力憋的喘不过气的小李打开了中国人保APP,不是为了理赔,而是点进了‘心灵加油站’。他先完成了一份焦虑测评量表,随后下单了‘测评量表解读服务’,确认困扰了他很久的疑惑。最后在APP拨通倾听热线,向在线倾听师倾泻了积压许久的情绪。第二天,他终于鼓起勇气预约线上视频心理咨询服务,准备系统性地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情绪。”
这个场景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缩影。当经济压力、职场竞争、未来不确定性交织,焦虑不再是个体偶然的情绪波动,而是群体性的心理困境。此时,易获取、可信赖、低门槛的情绪支持,正从“可选需求”变成年轻人的“刚性需求”。而在这一需求背后,保险业正悄然拓展服务边界,试图用“疗心”打破传统“赔钱”的边界,中国人保APP的“心灵加油站”以及其他的健康管理服务正是这种探索之一。
情绪经济成蓝海:需求爆发与供给缺口的博弈
情绪缺口成普遍社会问题,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早已被科学证实——长期焦虑可能诱发高血压、皮肤病,严重时甚至导致抑郁等精神疾病。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加深,付费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显著提升。
《让情绪有着落:2025 情绪营销8大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各类情绪缓解方式中,“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占比高达40.7%,远超“运动”“购物”等传统方式。好人生心理研究中心联合好人生健康科技发布的《2024 保险业心理健康服务数据报告》更给出具体趋势: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保险用户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率年均增长超30%,其中25-35岁群体占比达62%。
需求爆发的同时,供给侧的痛点也随之凸显。不少消费者反映,线上心理咨询平台“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倾听师缺乏专业资质;而线下心理咨询机构“价格高、预约难”,单次咨询费用普遍在500-1000元,且需等待1-2周才能排期。“希望有权威平台能整合资源,让‘测评-倾诉-咨询’的全流程更顺畅”,成为多数年轻人的诉求。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明确要求,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2 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落地推进,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已成为行业共识。保险业正加速从“风险发生后的经济补偿”,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服务附加值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譬如“心灵加油站”这类服务的推出,可以被视作险企在政策引导和行业趋势双重作用下的一次战略性布局。这种服务形式的落地,既是一种政策响应,也是一种市场探索,反映出险企角色正在从单纯赔付向健康管理参与者延伸。
中国人保 APP“心灵加油站”:精准需求匹配与模式创新
“心灵加油站”围绕用户的高频需求,以“自我觉察+即时倾诉”为入口,以“专业咨询+转介”为深度服务,提供从“自查—解读—倾诉—咨询—复盘”的完整服务链条。
用户可先完成“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快速科学评估当前心理状态;若对报告有疑惑,可选择“心理测评量表解读服务”服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图文解读并给出初步判别与建议;当情绪需要即时出口时,可通过“电话即刻倾诉服务”随时匹配在线倾听师,马上有人听、立刻就能说;对于需要系统干预的人群,可预约“线上电话心理咨询服务”或“线上视频心理咨询服务”,获得更具临场感与私密性的专业体验。

图片来源:中国人保APP截图
在中国人保APP首页—健康商城中,“心灵加油站”并非独立小模块,而是与健康商城的其他14大类健康场景打通(体检、齿科、眼科、中医、用药、母婴、慢病管理、就医陪诊、远程问诊),形成与心理健康服务的双向联动。这种 “一站式身心健康管理” 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更让 “情绪服务” 融入日常健康管理,而非 “紧急时才想起” 的补充功能。
行业试水:险企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当前保险行业虽已有部分企业涉足心理健康领域,但服务模式存在明显局限。多数公司采用“第三方平台跳转”或“保单专属权益”模式,服务覆盖广度与便捷性不足。相比之下,人保“APP内原生专区+免费基础服务+专业付费干预”的组合模式,在服务可及性与普惠性上形成差异化优势,更能适配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使用习惯。
俗话说“防大于治”,当情绪问题尚未发展成精神疾病时,保险公司有能力也有责任通过知识科普、早期干预,帮助用户筑牢“情绪免疫力”。未来,若能将情绪数据与健康管理结合,甚至可能衍生出“情绪管理良好者享保费优惠”等创新产品,让“情绪服务”从“增值权益” 变成“核心竞争力”。
从“赔钱”到“疗心”,人保APP的“心灵加油站”只是保险业切入情绪经济的一个起点。凭借巨量客群与医疗、教育、互联网内容平台深度耦合,险企或能建立“情绪数据—风险模型—服务链”的良性循环,把“情绪经济”变成健康险的新增长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