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14亿中国人中,却鲜有人敢说自己“懂茶”。就连小罐茶创始人、董事长杜国楹也坦言:“要说我很懂茶,朋友圈也有可能会炸锅。”为什么我们都喝茶,却没人敢说“懂茶”?因为茶,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中,既是“柴米油油盐酱醋茶”的日常刚需,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精神寄托。它比快消品,多了文化属性、社交属性。这种多重身份,让茶成为一种极特殊的消费品。
中国茶的复杂性:品类文化多重维度
中国茶到底有多复杂?中国有十大名茶,可能大部分人都喝过或者知晓。这些名茶不仅茶树品种各不相同,而且每种茶冲泡后的茶汤色彩也各有差异。实际上,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每个县都有茶,很多茶品甚至只有当地人才知道。中国几乎省省有茶,产茶县900家以上。
为什么很多人一进茶圈就被绕晕了?归根结底绕不开几个关键点:头春、芽头、山头的不同背后成本差数倍,手工炒制与机器加工,5年、10年、20年等不同年份的茶,都有区别。中国茶,简单来讲是从鲜叶到干叶。然而,当茶文化、地域特色、制作工艺差异等各类信息以不同程度注入其中,我们站在茶城门口,就像站在文玩市场门口——眼花缭乱、水深似海。杜国楹表示:“不懂茶,做不好茶;但是太懂,缺少用户视角,一味的只讲叶子好,不知道用户在哪里,就会陷入误区。”
中国茶的简单本质:工艺核心统一性
但反过来说,茶也可以很简单。本质上,所有的茶都是“从一片鲜叶到一片干叶”的过程。在脱水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干预方式”,形成了六大茶类。理解了茶叶“施水脱水的过程”,也就理解了制的核心。“所有制茶工艺,目的都是:去苦、去涩,追香、追甜”。这种统一的工艺目标,揭示了中国茶最本质的简单性。
新时代的“三杯茶”:重构的消费趋势
过去传统的茶行业认为,只有喝原叶才是真正的中国茶。今天,我们必须承认广义的中国茶。对于很多人来说,第一杯茶是奶茶。尤其是00后,除了在广东潮汕、福建这样的传统茶饮区,其他地区的年轻人从小喝的第一杯‘茶’,大多是奶茶。“奶茶的本质是‘茶+X’,从最早的加糖、加牛奶、加水果到加各种配料,目的就是让这杯奶茶喝起来更‘性感’,更能吸引年轻人。我们喝水是为了解渴,喝奶茶则是为了解馋。”
第二杯茶是茶饮料。茶饮料的技术成熟了——“无菌冷灌、PET瓶装,让纯茶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畅饮的东西,不再需要泡、不再讲究场景。”
第三杯茶,是原叶茶。30岁之后,或者在特定的场景中,人们可能开始喝原叶茶。过去是功夫茶,今天可以冷泡、热泡、壶泡、焖泡,未来还可以机泡,喝茶的方式不再被繁琐仪式束缚,变得更灵活多样。
这三杯茶背后,不只是产品形态的不同,而是一个人从“喜欢茶"到"理解茶”,再到“感受茶文化”的旅程。传统茶行业认为奶茶、茶饮料不是中国茶,是因为茶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但实际上,奶茶、茶饮料是把复杂的中国茶变简单,解决获取这杯茶的效率问题。
拥抱更广泛消费场景的简单逻辑
中国茶需要跳出传统认知框架,用简单逻辑拥抱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正如中国人喝咖啡的路径:第一杯是雀巢速溶,第二杯是星巴克,第三杯才是精品咖啡、手冲和发烧友。中国茶同样需要从“简单”开始,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和理解。我们不能固守在原来的传统观念里,必须跳出传统茶来创新中国茶。这才是中国茶在现代社会中的正确打开方式——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既保持本质的简单,又不失文化的深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