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锅庄很多的动作都是藏族生产生活的动作演变而来。”
“圈舞比赛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唱歌选秀呢。我看好‘格桑央卓’锅庄队。”
“马来西亚的舞蹈与藏族锅庄同台感觉毫无违和感。”
……
马尔康嘉绒锅庄民俗传统系列活动现场内外,“圈舞大赛”成了热门的讨论话题。马尔康这座高原小城用最古老的圈舞,圈住了最鲜活的时代气息。而在马尔康嘉绒锅庄民俗传统系列活动落幕之际,那些混着酥油香的欢笑、跨越语言的击掌、镜头里定格的瞬间,都在诉说这场文化盛宴如何打破边界,生长出全新的生命力。
创新:从“高原小城”到“世界舞台”
“我们跳的圈舞讲究‘转三圈敬山神’,没想到外国朋友的圈舞也有类似的祝福寓意!”嘉绒锅庄传承人三郎彭措指着手机里的合照,画面中他正和外国舞团成员比划着各自的舞步。在国际圈舞大赛上,马来西亚队员的纱丽裙摆与嘉绒百褶裙在旋转中交织成彩虹,台下观众的欢呼声盖过了语言障碍。
(马来西亚参赛队比赛现场图)
(越南参赛队比赛现场图)
来自马来西亚的参赛队员阿夫汉赛后仍在社交媒体连发九宫格:“在马尔康,我第一次明白‘快乐不需要翻译’。”他的视频里,有和藏族阿妈学捻羊毛的笨拙模样,有在卓克基官寨前学唱的藏语歌谣,更有深夜街头与陌生游客同跳即兴锅庄的欢腾。
影响:“传统文化”长出“数字翅膀”
“原以为锅庄就是老人跳的传统舞。”来自成都的游客王萌萌手机里,存着十多条在“锅庄巡游”的短视频。与她一样,在开幕式现场、圈舞比赛内外、地标打卡周围,游客、当地群众几乎都保持着一种姿势:一边举着手机记录,一边欢呼互动。人人都是“小媒体”,个个都是解说员。“五步学会锅庄”“非遗+直播”让系列活动从线下的围观变成了网络的热度。藏式刺绣、牦牛肉干这些高原特产借着锅庄的热度销往全国。
(马尔康嘉绒锅庄抖音线上推广活动)
(马尔康嘉绒美食节,扫码购买可邮寄全国)
同样的文化基底,同样的网络热度。“阿来诗歌季”中AI生成的电子乐与传统扎念琴声交融,在短视频平台上,网友用藏语、汉语、英语接力诵读,让传统诗歌文化有了全新载体,也让马尔康的名字随着诗句飘向远方。
(第七届“阿来诗歌季”颁奖典礼,主题诗歌音乐赛AI组获奖情况)
融合:当“时尚跑鞋”刻上“嘉绒印记”
与“世运”同赛,是时间的偶遇,更是文化、运动、健康相互“碰撞”的协同。马尔康半程马拉松21公里的赛道藏着巧思:途经西索民居时,墙面投影正播放着锅庄历史影像;补给站里,志愿者用嘉绒婚俗中的“祝福”给选手解渴;赛道之中,在专业摄影师镜头下定格“跑者与古碉同框”的出圈瞬间;终点线前,穿藏装的姑娘们为完赛者献上哈达,转身就能换套服饰在网红打卡点拍照。
(2025马尔康半程马拉松比赛现场图)
参赛选手凭号码牌领取活动专属福袋,赛后一个月内,可免费游览马尔康全境的景区景点,且有机会获得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著名景点的专属福袋。
凭号码牌购买藏香、野生菌、牦牛肉、特色手工艺品等本地特产享专属折扣,可享受低价入住星级酒店、畅享特色餐馆等服务……
真正实现“跑一场马拉松,玩透川西秘境”。这种“体育+文化”的混搭,是当地对游客的热情,也是“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结晶。系列活动期间,吸引14.47万人次游客来到马尔康,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1亿元,其中文旅消费近4600万元。
记住:“火苗旺盛的地方”——马尔康
暮色中的锅庄广场,最后一圈舞蹈即将结束。藏族老人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外国友人的眼睛里闪着星光,年轻人们举着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当圈舞停下,掌心相贴的温度却留在了每个人心里——这场活动早已超越了“民俗展演”的范畴,它像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文化与生活都圈在了一起,而圆心处,正是马尔康最动人的模样:用开放的姿态守护根脉,用创新的勇气拥抱世界。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也在此刻具象化,被更多人所熟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