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党群共织“连心网” 破茧新生“幸福院” ——西安路枣子巷13号"三难小区"焕新记

    2025.08.14 | 编辑 | 4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枣子巷13号院,这座始建于1984年,于1996年落成的职工家属院,静卧在西安路街道的市井烟火中。斑驳的外墙铭刻着成都市安装公司30余年的人事变迁,5栋楼20个单元里,至今仍居住着271户见证时代更迭的老街坊。岁月侵蚀的老院,锈蚀的管网在墙内呻吟,枯萎的绿植在角落蜷缩,有限车位与居民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治理失序、自治服务停滞,三重顽疾如同藤蔓缠住了这座院落。面对困局,枣子巷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破沉疴,旧院何惧风雨狂”的誓言叩响革新大门。他们四管齐下:筑牢组织堡垒凝聚人心,重构议事规则搭建平台,重拳整治环境唤醒生机,培育自治幼苗激活内力。老砖旧瓦间,一场破茧重生的变革已然抽枝展叶。

      “经纬交织千条线,党群同心一网牵”。枣子巷13号院曾因“三供一业”移交陷入治理困境,习惯了企业全权托管的居民们紧攥“单位人”身份不愿松手,对社会化服务充满排斥和抵触。枣子巷社区从重构组织体系入手,突破治理瓶颈。他们将支部建在网格上,以200-300户为单元划分物理网格,同步构建“1+2+N”党群联动架构,即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支部书记、2名党员骨干和N名党员志愿者,使“红色纽带”在网格中不断延伸。通过网格内党员的带动,居民们共同参与协商治理,在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民生事务中实现了“党群共治一张网”,共同编织出承载集体记忆的社区新家园。

      “三驾马车齐发力,党群同心破壁垒。”枣子巷社区13号院,这座建于上世纪的老旧院落,如今正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协商议事”三驾马车,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攻坚战中跑出了社区治理的加速度。社区党委以“枣爸早茶”协商议事平台为支点,撬动了三轮协商的治理杠杆。第一轮通过“早茶议事会”收集民意,将需求清单化;第二轮以院落沙龙的形式开展方案论证,制定出改造路线图;第三轮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民主票决,确保“改不改由群众决定,怎么改由居民商议”。当23场专题协商会如茶叶在水中舒展,58条建议如同茶客品茗般越辩越明,最终沉淀为非机动车棚改造、适老化设施增设等12项重点诉求清单,全部纳入改造方案,犹如陈年普洱般醇厚,推动了院落的顺利改造。老旧院落改造攻坚战尘埃落定后,社区党委牵头搭建起三级议事网络,从党群联席会的“主泡台”到楼栋长会议的“分茶席”,再到住户恳谈会的“品茗处”,《居民公约》和《管理细则》如同茶道工序般层层淬炼。如今走进枣子巷13号院,绿植认养牌上的名字、环境卫生监督的排班,处处彰显着“我要参与”的治理新气象。从“要我遵守”到“我要参与”,枣子巷13号院通过三轮协商泡出了治理的真味,让“双约共治”如茶汤般浸润每个角落。在这座流淌着国企血脉的老院里,党群共治的齿轮正紧密咬合着记忆与新生。

      “集思广益谋发展,党群同心焕新颜。”枣子巷13号院在网格党支部的引领下,全面启动了院落的整治工作。针对公共空间改善问题,院内休憩区域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共享花园,使公共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针对车辆停放问题,重新规划停车区域,规范车辆停放秩序,有效解决乱停乱放的现象。针对院落绿化问题,通过改善绿化状况、优化绿化布局、清除杂草杂树,以及更新口袋花园和打造绿化角,持续提升院落的整体美观度。在安全防范方面,通过安装防护网、门禁系统和摄像头,显著减少院内盗窃事件的发生,大幅提升了安全防范水平。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创新筹资模式:通过街道专项资金、社区保障资金和居民自筹资金三方资金汇聚一堂,集成用于铺设防滑地砖、改造透光雨棚、装点楼道文化墙,最终让这座拥有二十年历史的老院重新焕发光彩。

      “春风化雨润民心,党群齐心筑家园。”枣子巷社区13号院的蜕变秘诀,蕴藏在网格党支部所激发的自治力量之中。在网格党支部的引领下,成功培育出文明劝导分队、环境卫生分队、治安巡逻分队、绿化养护分队以及“巧妇手工坊”五支自治队伍。通过“守初心担使命——党建引领美家园”和“最美阳台·全民行动”等特色项目搭建实践平台,社区以公益微项目为切入点,联动五支队伍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深度参与小区治理,逐步形成了“党员带头攻坚克难、居民主动认领责任”的院落共治模式。正是这种党群齐心的“双向奔赴”,让曾经设施老旧、管理不善的院落,蜕变为环境优美、治理有序的“温情枣子、幸福家园”。

      当党群携手共同绘制的墨笔勾勒出“玉树琼枝”的美景,当枣花飘落之处展现出“胜似桃源”的新景致,枣子巷13号院——这座历经二十年风雨沧桑的老院,已被温暖的氛围唤醒。在党群共同的努力下,它正描绘着一幅崭新的画卷,吟诵着一曲永恒的家园诗篇!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