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定酒厂的展厅中,有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珍宝并置生辉:一件是玻璃罩中,泛黄起卷的七本酿造手册,那是非遗技艺“贵常春酱香酿造技艺”的灵魂手稿;一件是国家级非遗水族马尾绣的巨作灿若云霞,丝线交织出微生物蓬勃繁衍的抽象图腾。
贵定酒厂厂长石显继——这位非遗的守护者与推动者——指尖轻抚过马尾绣上跃动的“菌落纹”,对来访者说:“马尾绣用针线凝固祖先智慧,我们用窖池封存天地精魂。如今这两门非遗的“对话”,让千年酒香有了新的语言。”
非遗认证:窖池里的“活态传承”
2025年,“贵常春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认证,是对贵定酒厂厂长石显继和酒厂几代酿造人坚守的至高肯定。他视若珍宝的“厂魂三宝”——13株珍贵的茅源菌种、七本手写酿造日志、数十年的老窖池——正是这项非遗技艺的核心载体。
“非遗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证书,而是流淌在窖池里的活态生命。”在非遗授牌仪式上,石显继动情地说。他深知认证只是起点,如何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才是关键。
匠心共织:当苗绣线遇见酱香魂
获得非遗认证后,石显继的思考并未止步。如何让贵常春承载的文化被更深刻地感知?一次偶然接触水族的马尾绣非遗,让他豁然开朗。这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石厂长想到我们窖池里的微生物,何尝不是一部“酿造史诗”一个大胆的跨界构想由此诞生,一场“味觉”与“视觉”的非遗联姻就此展开。
石厂长亲自带队,深入水族聚居地三都,拜访国家级马尾绣传承人,解码马尾绣的纹样秘语。为她们带来了一组特殊的“素材”:显微镜下茅源菌种的形态图、窖池温度变化的抽象曲线、象征四季酿艺的古谱符号。绣娘们被深深吸引。“这些‘酒魂’的图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韵律!”绣娘们惊叹道。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酱香酿造的奥秘——菌落的繁衍、酒醅的呼吸、时光的沉淀——转化为一幅充满现代艺术感又不失马尾绣精髓的壮丽绣品。
在石厂长眼中,这场联袂绝非简单的图案嫁接,而是两项非遗基因在当代消费场景中的重组与再生,“非遗是根,让我们扎得更深;非遗融合是翼,让我们走得更远。
石厂长办公室的橱窗里,陈列着初代联名酒瓶,旁边是一卷未完工的马尾绣片。对他而言,每一项非遗都是活着的生命体,需要呼吸时代的空气。他规划着更远的路径:建立“非遗工坊+酒旅体验”基地,让游客亲手绣一针马尾纹、尝一滴新出窖酒;推动设计团队与绣娘共创,将现代美学语言融入传统纹库;甚至探索以酒糟为天然染料,实现酿造与刺绣在材料层面的交融。这些愿景,皆指向一个核心——让非遗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
贵常春的酒香里,酿的不仅是粮食精华,更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是一部流动的民族史诗,在瓶身方寸间,在穿针引线时,在举杯共饮中,生生不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