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持平,1953年生,祖籍福建仙游。其擅长丙烯画,兼攻篆书、草书。其祖父陈开泉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国画组,系刘海粟得意门生。父亲陈祖儒是一位书法家,自幼得家传作画习字。陈持平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其画作具有大胆奔放、热情如火的特点,充满动态之美。作品被《中国文化报》《艺术市场》《中国艺术》《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并被新华网、中华网、搜狐网等媒体报道。2023年1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陈持平丙烯画作品选》;2023年9月,团结出版社出版陈持平编著的《新时代名家画集》。2023年6月,其作品参加由中国女画家协会、现代工笔画院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蕴于色彩与诗意中的艺术哲思—评陈持平丙烯画
文/于文娟
在当代艺术领域,陈持平融合传统与现代,凭借丙烯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这位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承袭刘海粟弟子陈开泉的国画血脉,浸润于书法家父亲陈祖儒的笔墨精神,将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奔放活力熔铸于画布之上,最终在丙烯画领域浇灌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之花。
在陈持平的作品中,高饱和度的色彩如火山喷发般肆意流淌,红的炽烈、蓝的深邃、绿的生机在画布上交织碰撞,形成震撼人心的视觉交响。这种野兽派的表现手法,在他手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东方韵味,热烈而不失含蓄,奔放而暗含节制。
丙烯画《望江南》是陈持平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以水墨氤氲的意境为基底,用丙烯颜料重构江南水乡的诗意,黛瓦白墙在明黄与湖蓝的交织中若隐若现,青石板斑驳的绿意,犹如时光沉淀的痕迹。陈持平巧妙地将传统水墨的留白美学与丙烯的厚重质感结合,让整幅画既流淌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明艳,又蕴含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悠远。这种色彩的炼金术,不仅是对江南意象的现代诠释,更是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丙烯画《秋之韵》是陈持平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轮回的哲思。画面中,火红的色块如燃烧的诗篇,在画布上肆意舒展,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构图上,陈持平打破传统风景画的静态平衡,以散点式重构画面,让观者视线跃动于画布上。这种动态的布局,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秋日的田野,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律动。画面中,一只慵懒的小猫伏于下方,其简洁的线条与背景的繁复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无尽的遐想空间。他以色彩为笔,以情感为墨,构建了一个既充满自然生机又蕴含人文情怀的艺术世界。
陈持平《独钓寒江雪》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4年
陈持平的艺术创作多数围绕着“古诗今画”的核心理念展开。他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转化为视觉符号,让经典诗词在丙烯画布上重生。作为“艺术疗愈”理念的倡导者,陈持平的作品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心灵的慰藉。他认为,绘画创作与欣赏皆具有疗愈功能,创作者通过色彩与线条释放情感,观者则在画面中找到共鸣与力量。在其作品《望江南》中宁静的水乡意象,则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处心灵的栖居之所。在他的画布上,江南不再是地理的符号,而是文化的图腾;秋天不再是季节的轮回,而是生命的礼赞。
陈持平《应是绿肥红瘦》布面丙烯 72.7X60.6cm 2024年
只有走进陈持平的艺术世界,才能发现其所传承的艺术哲思,不仅是宋词新唱的现代演绎、秋日私语的视觉转译,更是东西方文明的基因重组。他以丙烯为媒介,在画布上演绎着从江南烟雨到秋日原野的壮阔史诗,让每一道笔触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当观者站在这些作品前,不仅是在欣赏色彩与形式的舞蹈,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在这里,传统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艺术不是答案,而是永不停歇的追问。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陈持平正以笔墨为春风吹拂,让中华文化在当代艺坛绽放出新的生机。
陈持平《泪眼问花花不语》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5年
陈持平《望江南》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5年
陈持平《万径人踪灭》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4年
陈持平《飞流直下三千尺》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5年
陈持平《秋词》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5年
陈持平《秋之韵》 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4年
陈持平《春江花月夜》布面丙烯 91X72.7cm 2024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