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至12日,以“深化互联互通 共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国际交流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洲际酒店隆重举行。作为本年度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重要多边活动,论坛吸引了来自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国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会。中国共研院副院长韩宗晏出席论坛,并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与各国代表共商区域合作新路径,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立足全球视野 阐释中国方案
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专题研讨环节,韩宗晏副院长以“数字赋能绿色发展:上合框架下的协同创新路径”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国在数字技术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领域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当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与产业转型的双重挑战,上合组织成员国资源禀赋互补性强,应通过共建数字基础设施、共享绿色技术标准、共育跨境数据流动机制,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合作模式。韩院长特别强调,中国在5G网络、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倡议各国依托上合组织平台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数字减碳技术的本土化适配,助力中亚及南亚国家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韩宗晏副院长的发言引发热烈反响。俄罗斯欧亚经济委员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在绿色数字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哈萨克斯坦国家创新署负责人表示愿与中方共同探索光伏产业智能化升级项目。论坛期间,韩宗晏副院长还参与了多场双边会谈,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等机构就共建“数字丝绸之路”节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规则对接等议题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深耕人文纽带 筑牢民心相通
除经济议题外,韩宗晏副院长在“教育与文化互鉴”圆桌对话中重点分享了研究院近年来推动的国际人才培养成果。他介绍,研究院依托“上合组织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已为成员国培养了200余名精通数字技术与跨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025年启动的“文化数字孪生”项目,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为区域文旅合作注入科技动能。这一创新实践获得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部官员的积极响应,双方现场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联合开展中亚古城遗址数字化保护工程。
针对区域教育合作痛点,韩副院长提出“云上合”智慧教育网络构想:整合成员国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多语言在线教育平台,配套建立学分互认、师资联培等机制。
聚焦务实合作 擘画发展蓝图
论坛期间,上合组织秘书处联合发布《2025上合区域经济韧性指数报告》。该报告由韩宗晏副院长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历时8个月完成,首次构建覆盖能源安全、产业链稳定性、数字治理等维度的评估体系,为成员国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印度观察员代表团团长在报告研讨会上表示:“这份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为南亚国家参与区域价值链重组提供了路线图。”
作为本届论坛的重要成果,韩宗晏副院长代表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五家机构签署《绿色技术转移联合声明》,各方约定在碳捕捉利用、智能电网、生态遥感监测等领域开展技术共享,并建立年度技术需求对接机制。这一合作标志着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产学研协同网络迈入实质化运作阶段。
践行多边主义 彰显大国担当
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韩宗晏副院长指出:“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始终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当前国际格局深刻演变,更需要我们坚持‘上海精神’,以开放包容破解发展壁垒,以创新驱动培育增长动能。”
此次论坛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智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动姿态,更凸显了中国方案在应对区域挑战中的关键作用。正如韩副院长在闭幕式致辞中所言:“当驼铃古道遇见数字浪潮,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承丝路精神,更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上合组织必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