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金正惠(1937-2021),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院)中国画系,曾受潘天寿、吴佛之、朱乐三、陆抑非、方增先、顾生岳、陆维剑等导师指点。擅长花鸟画,工写兼善,作品极具现代画意蕴,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其中《翠林晓声》获九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创作奖》。中国美协会员、教授、上海美协会员。出版的著作有《工笔花鸟画技法》《现代花鸟画写生与创作》《中国花鸟画技法教程》等九种。2012年被评选为最具学术价值的十大“海上画家”。
在金正惠教学的华东师大校园中有一条美丽的河叫丽娃河,像一条碧玉带似地绵绵地环绕着校园,流淌着。河边有一块山石上雕着“虫二”两个大字。大凡知道虫二两个字的出处,当然了解这是“风月”取去边筐,是风月无边……笔者不知道这两个字刻在这里何意,当然也可理解为这里风景无限好。华师大校园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
在这里教学的金先生,其实他的画笔下也驻有另外一条“丽娃河”,一条充满绘画色彩的画。从课堂到画室,从校园到住宅,以往他每天就是在这两条美丽的河上徜徉着。不认识他的人,面对着这位衣着朴素,一介书生模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位蜚声海上画坛的花鸟画名家。他的花鸟画据气象、重品味、讲笔重,极具现代画意蕴,业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十多年前,早在我认识他之前,他的作品已荣获了好几个全国美展大奖。而在海上画坛获得如此殊荣的画家几乎如凤毛麟角。他的获奖也为上海画坛填补了这几年来在这块不少的空白。
这一次,受文汇出版社所托,由我主编的《名画的诞生》这套画家丛书,自然他是不能缺位的。毕竟在工笔花鸟画上,他是这方面的代表型人物。况且花鸟画在上海画坛是个重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画的花鸟画是工笔,不像历来名家徐谓等用的是讨巧的为人称道的是泼墨大写意。工笔画一度曾被人称为“匠画”一般来说画家皆视之畏途,画的人很少,画出名堂的更少。当年他从浙江美院毕业出来分到上海,突然从写意改为工笔,当时很多画友为他这一举动感到不解,甚至为他惋惜。那时,很少有人看好他,会在花鸟画上有出息!
当年引起我们对金正惠强烈兴趣的,自然少不了这些缘由,更在于我们十分想知道,这位本来在写意画上已颇有声誉与成绩的画家,为啥笔锋一转转到工笔画上,而工笔画自打宋朝达到一个高峰后,已逐步衰落,今日的画坛甚少有人在这个领域里作出探求。即使有人愿去努力继承与开拓,也因怕受到冷落与忌讳工笔画被称为“匠人画”,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未去采访金正惠之前,也听画友介绍说他是个做学问的人,除了画得一手好画还教得一手好书,为人不温不火,生就一副慈眉善目,平日以素食为主,于是有了“唐僧”的雅号。见了面,果然名不虚传,温文尔雅的金先生,一介书生的相貌,但又不是那种酸溜溜的、让人摸不着边际的文人,直言不讳正是金正惠独特个性的生动写照。他告诉我们,他所以转向工笔画,是因为当今画坛上大家都在一个劲地搞写意,孰优孰劣,一时间谁也谈不清,左思右想决定不再趟这场“浑水”。再说工笔画在上海还鲜有人创作,是一块可以改造为良田的荒地。促使他最终定下决心转向的还是1989年到美国去进行学术交流以后。
那次同行的还有其他几位美术教授,每个人都带去自己两张画作,参加一个大型画展,而当地的一家美国有影响的报纸在展出期间用了较大的片幅,在醒目的位置上选登了金正惠的一幅工笔花鸟画,冷落了其它画种。一位美国教授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他告诉金正惠,他们的这座城市近一个月来都在看着这个来自东方的画展,都说只有你这张精到的工笔画,大家看得懂而且富有东方的艺术情调。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那些在国内号称前卫的绘画,在国外却不是什么新鲜的形式,早已在那里成了明日黄花。
打从美国回到国内,金正惠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全新的艺术绘画里程。一个个白天连着黑夜,画家在中国工笔花鸟画沿承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漫漫苦旅中冥思苦想、上下求索。工笔画当然不能回到过去的路子上去,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现代。
为了贴近现代,金正惠除了在境界、氛围上下了功夫,还在用色上借用西洋画、尤其是日本画的色调。但中国画的线条不但没有弱化,而且得到了加强。他认识到日本画家在自己的画中将中国画的线条淡化,是因为他们掌握不了线条的艺术,而他不然,从浙江美术学院读书起练就的这方面技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创作实践中,金正惠还摸索出工、写结合的艺术样式,工笔的精严与重彩、写意的灵动与抒情,两者在作品中的有机结合,使色彩带有韵律、笔墨蕴含情趣,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致和别样的韵味。
为了贴近生活,金正惠数十年来坚持外出写生。用他的话来说,中国的工笔画历来就强调画家出外写生。在宋朝,那时的画家如果要画一只孔雀,那么非得先详尽了解孔雀的生活习性,甚至连孔雀登上一块石头,哪只脚先上哪只脚后上,都观察得一清二楚。前人尚且如此,后人又岂敢怠慢?所以只要有机会,他就千方百计沉到生活中去。有一次他出差到浙江风景秀丽的富阳,这是作家郁达夫的故乡,离杭州有四十多公里。据说当年尼克松总统到中国访问,厨子特地从这里的富春江上抓了几条鲈鱼招待来宾,可见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几位同行的朋友小游了几个风景点后,都匆匆搭车赶到杭州购买土特产去了,而金正惠却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带着一只画夹坐在清波碧水的江边,拿起画笔写生。
那江畔开个不尽的芙蓉花,尤其是那在江风中蓬蓬勃勃怒放着的雁来红,简直像一簇簇跃动的红色的火焰,点燃了他的创作情感。那一个下午,他不知画了多少幅写生,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不舍回到旅馆。还有一次,金正惠带领几位研究生去海南岛采风,约法三章,到了那里每人必须要写生,否则不给分数。在他所施的重压之下,同学们都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性较强的写生。一位本来有着怨言的研究生后来将在海南岛所创作的画送去参加上海画展,几经筛选,居然进入了全国美展。至此,他方才深感先生当年的良苦用心,特地又去学校专门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金正惠的画作总是那么气韵生动、鲜活传神,让人赏心悦目,过眼而不忘,并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自是得益于他有着十分厚实的生活底蕴。在这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心得:“运用画笔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然后再倾注在尺素上,这样的作品才能精妙传神,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金正惠成功了,他的工笔重彩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以新的审美视野与生命的张力。
他获奖的那幅《翠林晓声》,就是他近些年来最为成功的代表作。该画取材于画家寓所附近的公园竹林。晨曦、清风、竹林,这样的并不奇丽的景色却在金正惠的穿插有序、开合呼应的装饰性的构图中,以及单纯和谐又极为生动的墨绿色调里,营造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意境和浓重的生活气息,抒发出了对美的真诚的追求。于精微中现大气,于清新中现凝重,这已成了金正惠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还有画家为建国五十周年而创作的《和平昌盛图》,画中玉兰白鸽交相辉映,寓意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和平昌明,充满勃勃生机。整幅画立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画家历来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达到新的升华的充分体现。
而这样的一位拒绝平庸、拒绝市俗、在工笔花鸟画艺术领域中把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样式锤炼得精益求精的画家,却由于生性使然,耿直为人,拒绝急功好利之浮躁,成了一个“惨淡经营”的画家。早在几年前,他的画作已为国内外画商看好,即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门庭也是接踵而来的“想做生意”的画廊老板,只是金正惠不属于那拨子“卖笔鬻墨的画家”,每每看到有人前来要画,一副生意人的面孔,只谈钞票,不懂欣赏,想想自己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品,将在他们的手中被糟蹋,一生崇拜纯洁艺术的画家忍无可忍,于是坚决回绝了那些送上门的生意。尽管他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但他依然不为金钱所动,坚信画室是美育的课堂,而不是行业的作坊这一深刻的道理。当有些画家那么随手涂涂便日进千金之时,金正惠还是保持平和的心态,乐此不疲地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描绘着所爱。
如果说第一次采访他是带着震惊的心情,那么这一次为他编画传,与他相晤后,却依旧带着同样震惊的心情。因为看到他又回到了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创作上。而且画出了一大批精品佳作。他告诉我们,因为年纪逐渐上去了,人老眼花了,无法再精心画好工笔画了,但又离不开画笔,只能改换写意了。
花鸟画有工笔画与写意画之分,工笔中有工笔重彩、工笔淡彩与没骨花卉。写意画中有兼工带写,小写意与大写意,可谓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但不管哪一种画法,都是由题材内容、笔墨运用、意境、构图与题款等因素组成。而且创作都要有激情,激情又来自生活。
他为我们说着这些,是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画家,不是看你去画什么,而是要看你如何去画。画画一定要带着画家的激情,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时代的激情是画不好画的。他曾为去观察雨中的荷塘、在雨中观摩雨中的鸟儿是如何起飞的,淋得全身湿透。为了画出江中开得如火如荼的雁来红,他在富阳江边写生足足好几个小时,竟然忘了回沪的归程……难怪他新创作这批花鸟画,有着对艺术的新的视角与高度的色彩韵律,笔墨韵有情趣,品读着它们像品读着一首首意境深远的诗篇。最让人拍案称艳的是金先生在画中的用色,愈发淡雅了,愈发秀逸了。那些色彩淡淡的红、淡淡的绿、淡淡的黄、淡淡的蓝,一切都溶化在此刻春二三月,江南无际无边的春色里去了。
每次,从金正惠先生那里辞别回家,都会油然感受到他笔下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流淌着的一条带有色彩的河。那条河,有时是静默的,如冬天结着冰凌的山溪;有时又是喧哗着的,像着二三月出发的桃花汎……
金正惠艺术活动重要纪事:
1984年7月作品《红梅翠羽》、《霜叶金谷艳秋光》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年画组)。
1987年3月《怎样画月季花》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一年后香港天明出版社再版。
1989年5月应邀赴美国办展和讲学(校际交流)同时被聘为美国费城维拉诺瓦大学客座教授。
1989年7月作品《丽日熏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0年10月作品《秋露》入选香港《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
1991年上海电视台《当代人》播出——画家金正惠。
1991年作品《寒江暮雪》由上海美术家协会收藏。
1993年当代艺术家画库——金正惠集(中国画报社出版)。
1993年1月作品《寒香图》被宋庆龄陈列馆收藏。
1994年作品《东篱秋色》入选“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1994年作品《秋暮》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
1995年入编“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
1998年5月作品《青山情》等四幅入选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
1998年经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聘为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9年作品《翠林晓声》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获“中国画创作奖”。
1999年12月作品《白荷小鸟图》被中国杭州唐云艺术馆收藏。
2001年著作《现代花鸟画写生与创作》名家技法赏析。
2002年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评为“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2007年参与中国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基础教材编室)。
2008年著作《中国画——花鸟技法教程》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当代中国杰出花鸟画家20家——金正惠卷出版。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2年被评选为最具学术价值的十大“海上画家”。
2016年出版《金正惠画传——五彩河》上海文汇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