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国际国内形式多变的今天,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企业,我们都在经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快速变化,不断迭代的时代,一个永远创新,时时出圈的时代。国际格局变化、地缘政治、中美贸易摩擦都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走向,经济持续低迷,企业面临全球价值链格局的调整。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如何链接自身战略与形势发展,在迷雾中找准方向,越冬迎春,穿越周期是企业家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今天有请到财务中控管理理论提出者,知名实战财务管理专家王昊菲女士,听一听她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王昊菲女士提出了5性7方法的中控方法论,主张一个思想,两手动作,在齿轮结构的管理模型下,发挥财务中控作用,助力企业成长。她对全球经济形势理解,企业发展趋势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希望王昊菲女士的理论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找准切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生态位,拥有快速决策的判断力,突破重围,向阳而生。
记者问:王女士,您好!请问您怎么看待当前国际形式对企业的挑战?
王昊菲答: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叫”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任何时代对于企业来讲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只是确实近些年来,时代发展很快,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不断颠覆着我们的认知。国际上,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环境均处于极不安定的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动荡与冲突仍在不断交织演变。国内,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以稳定和创新迈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步伐,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量新词新概念的提出,传递了宏观层面的目标引领。埃森哲2025全球CFO前瞻调研(CFO Forward Study)显示,过去四年变革速度增长了183%,仅2023年就增长了33%,而且未来两年颠覆将愈演愈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庞杂的信息量,都对企业面对颠覆新常态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到企业经营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局势的持续动荡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扰乱了原有的贸易秩序
(二)市场持续低迷引发需求不断降级、紧缩,长时间的供大于求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压力
(三)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为企业带来材料成本压力
(四)金融市场波动使企业投融资成本加大,跨国企业汇率影响加大
(五)持续的市场及经营压力又对企业的创新,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文化的差异导致企业在进入不同市场,理解消费习惯,组织行为上遇到困难
总之,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在政治、经济、金融全球格局复杂变动的今天,对各个行业的挑战都非常大。因此,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每一个顶层决策都要考虑多重维度,战略的落地路径需要更加定制化。
记者问:在这个过程中,您怎么看待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王昊菲答: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以前,中国从现代化工业的小学生成长为规模化的成熟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加入WTO后,积极参与价值链分工,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2011年至今,制造业迈向由大到强的新阶段,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对制造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上行周期中,要求的抓住机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多样性,提高生产质量等,下行周期中,要求降本增效,开拓创新,调整布局,产业升级等。制造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2020年的疫情席卷全球,随后经济持续下行,爆发世界经济危机,新基建经济学应运而生,为宏观经济学注入新的血液,新基建经济学是人类社会认知的一大进步,被认为是应对经济及金融危机的一次思想革命。广义的新基建包括,6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轨道交通、教育、医疗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双碳、ESG的提出,这些都对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会。传统制造业要在多年发展的坚实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思想,顺应时代的潮流,持续创新,努力转型,积极迎接制造业的新时代,助力经济复苏。
记者问:那么您认为企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呢?从财务管理角度又能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呢?
王昊菲答:这个还是要依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成熟度有不同的对应方案,但整体来讲,敏捷性、可预见性、价值驱动、个性化会成为大家相对集中关注的点。
敏捷性,顾名思义, 就是新形势下,要求企业处理信息,决策响应的速度大大提升,对与企业相关的新信息,新政策,新技术的理解内化速度也要大大提升。能够第一时间在庞杂的信息量中梳理出辅助企业理解并产生决策的核心信息对企业及时抓住机会至关重要。
可预见性,是在敏捷性的基础上,要科学有效的预见事物发展规律,梳理出对企业有效或无效的信息,进而辅助决策,而不是简单的汇总总结,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要求企业能充分理解市场变化和企业内部之间的联动关系,因而才能基于市场信息预测出企业走向,并进而采取干预措施。
价值驱动,是指企业在变化的过程中,要不忘价值创造才是第一生产力,行动中围绕价值创造驱动企业破局,有助于企业锚定决策优先级,集中精力办大事,在决策落地指导中,更具有针对性。
个性化,是新时代企业变革中相对比较新的提法,主要原因还是时代发展迅速,大环境局面复杂,市场垂直领域细分,企业管理精细化,因此很多在以往长期稳定的市场环境下的一些“一招鲜,吃遍天”的招数失灵。在战略层面,企业需要紧跟时政和市场,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应本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决策,在执行层面,要依据战略方向和可实现条件,个性化定制落地方案,切实落实决策实施,拿到结果。
企业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需要与时俱进的用创新思维看待内部管理与发展战略,保持空杯心态和积极谨慎的态度。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中控管理理论可以很好的给出企业管理方面的各种答案。聚焦到以上提到的企业关注点,5性7方法中的 统一性,规律性,可执行性和矩阵法,量化法,样板间法,90%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相对应的功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比如谈到敏捷性,一定是需要快速的数据,信息处理手段作为基础,那么统一性和量化法的结合可搭建灵活有效的数据展板,调动财务中控的“中控台”角色,帮助企业提高敏捷性。再说规律性和量化法,可结合先进技术手段调动财务中控的“导航仪”角色,提高企业可预见性。而价值驱动则涉及中控管理理论的“一个中心,两手动作”,调动企业宏观和微观动作,全方位统一企业价值观,塑造企业竞争力。最后,个性化问题比较复杂,综合运用矩阵法,样板间法,利用可执行性和统一性亦可快速梳理解决路径,攻破难题。
记者问:您可以具体阐述一下这些方法论的应用吗?可否给一些具体的场景?
王昊菲答:好的,还是以敏捷性为例,如今,我们身处在信息透明,快速传递甚至冗余的时代,各种信息、声音层出不穷,企业需要快速识别出各类信息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需要远超于过去几十倍的信息处理速度及准确性。这里面的敏捷性对于不同企业而言体现在不同的部分。比如在零售或者渠道销售方式的企业中,以制定销售收入年度目标为场景,就要综合考虑:市场布局分散,数据颗粒度精细,组织结构复杂,商业模式与市场结构交叉等特点,同时叠加GDP指数、消费指数、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原本历时2.3个月的年度预算,在如今的环境下,就有可能要拖到3.4个月,又或者已经定制好的预算在下发的一个季度内就因重大假设的变化,需要重新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这个过程中都涉及企业的敏捷性反应,具体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信息筛选判断的敏捷性,另一个是决策的敏捷性。数字化财务,数据展板,情景模拟,通常是大家选择的解决方案实现路径。在各种财务工具的使用过程中,统一性所要求的利出一孔,政不二门,可帮助企业实现定位的统一,数据的统一,口径的统一,量化法可帮助决策部门实现统一性落地,用数字圈定一致性认知范围。这样就可辅助企业搭建有效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定位靶向,辅助企业敏捷性实施。
记者问:听起来中控理论对于企业管理的可操作性还比较强,能请您简单描述一下这个理论的具体内容吗?
王昊菲答:好的,中控理论的核心由“一个思想,两手动作”组成,由“齿轮结构管理模型”和“5性7方法的方法论”做支撑。中心思想是:“御轻重,衡无数”,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地平衡和驾驭轻重,尺度,通过集团宏观的手和下放到部门的微观的手相结合在动态中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理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还需要具体的管理模型和方法论支撑落地。通常我们熟知的管理模型有矩阵型,三角形,倒三角形,塔型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效且常用的管理模型,但是当企业发展进程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这些已有的模型能否发挥出他最大的效用,是否能够协同发展反而是能看到的常见的问题,那么我将它总结为“齿轮管理结构”可用于解决大大小小的这类问题。
最后关于5性7方法的方法论,也是我这些年来结合外企先进管理办法,各种工具,能力模型,和中国市场的具体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断拓展出来的指导具体实操作业的一些方法论。比如,统一性,规律性,可执行性,样板间法,90%法等等。综合运用可结合到各种管理模型中,指导实操落地,切实解决企业具体问题。
记者问:好的,感谢分享,作为一个体系化的理论,中控理论如何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作用呢?能够在哪些方面帮助到企业?
王昊菲答:如你所说,财务中控管理理论是一套体系化的理论,它来源于不断地历史总结,是规律性的,趋势性的。它涵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诸多方面,比如,预算预测,业财融合,价值链重组,内控内审,新业务拓展,项目评估,资金管理等等。当今经济持续低迷,市场变化快,内卷严重,导致整个体系螺旋状下行循环。企业在不断地的寻找出口的过程中,对内精细化管理,对外新业务的拓展需求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环节,出海,新业务孵化,新产品创新、迭代升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原有业务的升级改造,价值链重组,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企业文化升级,管理模式创新等等也都为将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些过程中,不论是从0到1的搭建还是原有管理方式的调整升级,中控财务的参与会使整个过程更加可控和可视化,前瞻性的预测风险和收益,辅助企业做出最优决策。
记者问:在价值链重组,管理迭代升级等动作的过程中,中控理论的参与与否会产生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王昊菲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像企业年度预算,基本每家企业都会做吧?而且是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到今天还在做。但是做的效果,达到的目的就天壤之别了。有的企业,内帐外账两套账,预算就是不断的在数字游戏中寻找让管理层看起来舒服的版本,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在不断的差异解释中渡过一年又一年。有的企业,把预算作为考核指标、天条,年初制定的预算,年末达到了就奖,没达到就罚,导致业务与财务之间玩起猫和老鼠的游戏,预算过程冗长,结果失控。中控理论指导下的预算,认为预算是企业年度目标和资源对齐下的数字体现,是企业上下一致制定出的,在一定假设下的,与业务动作相结合的模拟实现路径地图。它更像一个指南针, 给出的是方向上的指引,重点是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并非不可调整。这样的预算制定,可加强业财融合,资源协调,目标实现,战略落地,甚至是及时止损。
同理,在整个价值链重组,管理迭代升级以及新业务孵化等过程中,中控管理理论会充分发挥其“御轻重,衡无数”的中心思想,不断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梳理,分析,判断,创新,助力企业破茧成蝶。
记者问:那么是否是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这个理论都可以快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呢?
王昊菲答:首先,这个理论是趋势性的理论且基于大量的实操案例总结出来,所以如果是简单问题,是可以利用理论和模型中的一两点辅助解决的。但是,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那么他的解决方案也一定不是单点方案,大多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尤其是组织比较大,结构复杂的集团化公司,其解决方案要考虑的因素就会比较多,形成方案的过程也会非常复杂,这就要求实施者不仅要充分理解理论的组成部分和要义,更重要的是会因地制宜的综合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这也是“衡无数”这一中心思想的主要要义。能做到这一点的实施者需要对理论长时间的理解,认知和领悟,并非一朝一夕。而且我有的时候会形容中控理论是一个“变形金刚”,他的体系彼此独立同时又和谐统一,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可灵活运用解决各类的问题。
记者问:所以说企业发展还是任重道远,需要天时,地利, 人和
王昊菲答:是的,俗话说“低头走路,抬头看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也一定是结合宏观和微观形势的,要顺应时代,尊重规律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科学的工具识别“天时“, 要有有效的方法论创造”地利“,再加上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人和“。才能经受住时代的洗礼,在大浪淘沙中熠熠生辉。
编后语:
世界是一个联动的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推动其前进的一份子,积极进取的心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都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愿我们都能做到最好,早日拨开云雾,春暖花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