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中国建筑师刘卫兵应邀出席2025绿博会,以TISE系统思维引领全球双碳战略实践‌

    2025.04.07 | 编辑 | 23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日前,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简称“2025绿博会”)在南京落下帷幕。作为本届绿博会的核心学术活动,由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主办,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名家话绿建”第11期活动,于2025年4月2日成功举办。

      来自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技术人员,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会员代表,以及关心绿色建筑发展的国内外人士参加。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刘韩汉龙;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聘专家,国际绿色建筑联盟执行主席,江苏省建筑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大威;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教授傅筱;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朱强;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创始人刘卫兵;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业群副总裁程效根出席论坛,并围绕“数智融合 助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主题展开精彩对话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聚焦"双碳"战略的盛会上,中国建筑师刘卫兵携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导师指导的博士研究成果—TISE系统设计思维理论和PEN评估体系,以及斩获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的《川西林盘更新·南溪遥》实践案例,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中国方案”。

      刘卫兵作为享誉中外的建筑师,在论坛中分享了其基于TISE-PEN系统性思维的城乡规划设计理念,并强调这一方法论在推动建筑与城市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TISE系统思维:从理论到实践的跨界融合

      刘卫兵的观点源于其在国际学术舞台的深度参与。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能源与环境科学国际会议(ICEES 2025)上,刘卫兵曾代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发表演讲,提出“TISE系统思维应成为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核心方法论”,主张通过技术(Technological)、机构(Institutional)、社会(social)与环境(environmental)四个维度的系统协同,构建韧性低碳的城乡空间,并从人(People)、经济(Economy)和自然(Nature)三个方面对建成效果进行评估。其论文被收录于大会论文集,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少数入选的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学者的理论建构已进入国际主流学术视野。

      此次博览会上,刘卫兵进一步将这一理论与“数智融合”主题相结合,刘卫兵将TISE系统思维与其建筑规划实践深度结合,并指出:“数字化与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关键。通过系统思维整合数据平台、绿色材料与生态设计,才能实现从单体建筑到城市集群的低碳闭环。”

      这一学术积淀在本次论坛上转化为更具实践张力的表达。面对来自30余国的600余名与会者,刘卫兵将TISE系统思维与江苏实践深度结合:“数字化与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构建筑碳排放管理的关键。我们正在见证从‘绿色建筑’到‘绿色系统’的范式转变——就像南溪遥项目通过全生命周期设计,将单栋建筑的改造升级为整个林盘生态系统的再生。”

      数智赋能:绿色建筑的江苏实践

      刘卫兵强调,绿色建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地位。为进一步培育富有绿色内涵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刘卫兵高度评价江苏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本届博览会以“科技点亮绿色城乡”为主题,特设“智能建造”“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等八大特色展区,集中展示了新能源、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推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以及科大讯飞的AI驱动的建筑能耗优化方案,均体现了TISE框架中“技术驱动创新”的理念。

      刘卫兵特别提到:“设计师需要跨界知识结构的重构,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形成‘设计—施工—运营’全链条低碳可持续实践,这正是系统性思维落地的中国路径。”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智慧”输出

      作为横跨学界与业界的"双栖者",刘卫兵在论坛中展现出独特的国际对话能力。他援引ICEES 2025上MIT学者关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研究,对比指出:"江苏的模块化光伏幕墙与川西林盘的竹钢构架,看似技术路径迥异,实则共享同一底层逻辑——用在地材料破解全球性难题。"这种思维在其实践中具象为双向赋能:南京鼓楼区的"针灸式更新"借鉴了四川聚落微介入策略,而南溪遥项目的数字模拟平台又反哺了长三角城市群碳效评估体系。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性,刘卫兵提出更具雄心的倡议:"绿色建筑需要建立‘国际标准-地域实践’的转换机制。

      就像国家精瑞奖将南溪遥推向全国、联合国亚洲都市景观奖将幸福岭推向世界,我们将致力推动TISE-PEN设计评估体系与LEED、BREEAM等国际认证体系的互认对接,让中国智慧成为全球规则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一主张与世界生态建筑发展潮流高度契合,正如联合国环境署专家玛丽娜·科瓦奇所言:"中国建筑师正在重新定义可持续设计的维度——他们用系统思维缝合了技术进步与文化传承的裂痕。"

      行业呼吁: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在论坛压轴的跨界对话中,刘卫兵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等专家达成共识:绿色建筑需跳出技术堆砌的局限,转向系统性变革。他提出四条进阶路径:

      ‌政策工具箱升级‌:整合碳交易、绿色债券等28项政策工具,建立"碳效-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

      ‌数据基座建设‌:依托江苏等先行地区,构建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国家级碳排放数据库;

      ‌学科边界消融‌:推动建筑学与能源科学、环境工程的深度交叉,培育"系统化可持续设计师"新职业群体;

      ‌文化基因解码‌:建立传统营造智慧的数字基因库,避免绿色转型陷入"千城一面"的技术主义陷阱。

      这些倡议正在转化为行业行动。论坛期间,江苏省住建厅将综合专家意见,完善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考核体系,而刘卫兵团队参与的《城市更新策划与评估标准》已完成并将试点应用,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正式迈入"四维协同"低碳建筑时代。

      结语

      作为连接国际学术前沿与地方实践的桥梁,刘卫兵的观点为江苏乃至全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届博览会不仅展示了技术成果,更通过思想碰撞,推动行业从“碎片化创新”迈向“系统化变革”。正如刘卫兵所言:“绿色建筑的未来,属于那些能用系统思维整合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探索者。”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