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甘姐(化名),50岁,智力残障二级,未婚,无子女,其父于1994年患癌离世,大姐已嫁往省外。甘姐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大姐的房屋(套三,116.6平,精装,家电齐全),已办理低保,每月领取1000余元,其母退休金近3000元。但母亲患有乳腺癌,已切除右边乳房,且有严重的高血糖、高血压,患有白内障,影响日常生活,平日在家休养,药费开销大,相对支出较高,且精力不足,无法照顾甘姐。甘姐性格温顺、听话,会自己洗澡、穿衣,腿脚不太利索,具有部分自理能力,但母女二人皆不认识路,不会坐超过20分钟的公交,且几乎不与小区居民交往,无朋友,需要小区网格员带领、协助外出办事。此外,其母状态不佳,却未考虑过女儿自理能力的培育及养老问题,两人经常煮一顿饭,吃两天。
理论支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基本内容: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面对甘姐一家的情况,首要解决生理层面的需求,即培养甘姐基本生活技能,使其面对母亲身体不爽或状态不佳时,能够维持生命;链接医疗资源,解决甘姐母亲眼疾问题,维系正常生活状态。其次,需要解决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需求。一方面拓宽甘姐的社交技能,扩充网络群体,满足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在缓解甘姐经济压力的基础上创建信任关系,尝试转变甘姐母亲观念,正面面对甘姐养老问题。
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走访、物资帮扶、陪伴,提供情感支持,缓解其经济压力。
2.链接医护资源,为甘姐母亲提供免费或低偿就医服务。
3.链接相关资源,提升甘姐生活技能。
4.链接养老相关资源,告知养老信息,转变甘姐母亲观念,正面面对养老问题。
(二)服务过程
第一个阶段:破冰,专业关系的建立,获得甘姐一家初步的信任。
社工通过资源链接等方式,对甘姐一家进行入户慰问,收集甘姐一家信息,挖掘需求,提供米、牛奶等生活物资,缓解经济压力,提供情感支持,建立初步的关系。
第二个阶段:资源链接,解决甘姐母亲的眼疾问题,进一步获得信任;链接专业资源,带领甘姐走出家门,学习社交技能,进一步获得甘姐一家的信任。
链接了某三甲眼科医院,与医生沟通了甘姐母亲的身体情况、经济情况,医院为其链接了残障政策资源,愿意为其提供几乎免费的治疗。但当社工将此消息告诉甘姐母亲的时候,她拒绝手术,经多方信息收集,了解到由于严重的糖尿病,加之之前乳房切除手术,甘姐母亲对手术有巨大的阴影,且无法承担去世的后果,本着“案主自决”原则,充分沟通后,社工尊重其决定。
社工链接到了社会组织的资源,陪伴甘姐参加了困境群体支持小组活动,获得同辈支持。扩宽其社交网络,通过陪伴观察,甘姐有了一定的改变:小组活动中,从位置坐得离人较远到愿意挨着坐,虽然不认识字,但全程投入、完整参加了小组活动。甘姐将参与的心情分享给了母亲,推动母亲开始改变。
第三个阶段:链接资源,一方面,提升甘姐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尝试转变甘姐母亲的心态,正面面对养老问题。
由于服务中期,甘姐母亲看到了甘姐的改变,自身心态也在发生改变:从害怕女儿受到伤害、迷路,不愿意女儿外出参加活动到愿意女儿接触外界,在此基础上,愿意在自己身体便利的情况下教授女儿生活技能,并在和社工的努力下,甘姐学会了在保护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微波炉热饭、带围裙等技能。
服务成效
1.经济层面:社工为其提供了米、牛奶等生活物资,缓解了生活压力,并在此过程中,与甘姐建立了较为信任的关系。
2.就医方面:为甘姐母亲链接了某三甲眼科医院,愿意为其提供几乎免费的治疗,但母亲因糖尿病过于严重,考虑到风险,拒绝了手术。
3.社会层面:社工链接到社会机构资源,陪伴甘姐参与了同质成长小组活动。服务前,甘姐较少出门,不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小组工作等活动,甘姐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更多的联系,非正式系统的扩宽,同辈群体的发挥,为甘姐提供了更多的情绪价值,并且锻炼了甘姐社交的生活技能。
4.生理层面:甘姐母亲有了较大改变:从害怕女儿受到伤害、迷路,不愿意女儿外出参加活动到愿意女儿接触外界,锻炼社交生活技能,看到了女儿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愿意在自己身体便利的情况下教授女儿生活技能。这两方面的改变大大推动了甘姐进一步学习生活技能,也使得甘姐母亲开始转变态度,推动其开始考虑甘姐的养老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