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与锦江区教育局联合主办,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锦江区教育局电化教育馆承办的“素养导向 数智融创——锦江区规模化推进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实践研讨会”顺利举行。
本次研讨会除现场课例研讨直播外,还同步进行课程建设展示交流和说播课研讨直播,涵盖全区24个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提供了丰富的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案例,充分展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课标教学实践的锦江经验,并依托“锦江新课标教与学实践平台”为全体教师贡献锦江智慧。
来自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的晁宁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李寿珍老师,呈现了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在校园蝶花市集旧物交易市场上开店》的结项课课例,这是一项融合数学智慧与生活实际的探索项目,整个项目过程充满魅力与挑战。
李寿珍老师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融入各学科与数学的教学,采用“团队+互动”模式。孩子们前期先系统学习人民币知识,从辨识到换算,再到计算与问题解决;后深入市场,调研商品买卖过程,整理交易物品并定价;孩子们在真实的校园蝶花市集旧物交易市场上开店,通过有趣的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既深化数学理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又培养环保意识,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组织和应变能力;最后整理交易数据,培养数据意识,本节课回顾开店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认知,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初步培养金融素养。
陈程老师和江贝玉微老师结合本年段学生学习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为年级做一份“木”字宝典》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陈程老师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堂精彩有趣的探究课——《传统文化中的“木”》。本堂课基于真实情景,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课中,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前期的探究整理进行展示交流。“‘木’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的“木”、五行中的“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木”字古诗词……孩子们分享的内容丰富多彩,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深入探究。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时,又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将课本上原本“点”状的零散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联结丰富的“知识网”。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项目式学习联盟指导专家李梦雪博士从多方面对项目进行总体的点评与反馈。李博士高度评价了老师们对核心素养的把握,充分肯定了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设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李博士指出只有将核心知识和现实情境这两个方面关联起来,项目学习的内容才能够得以落地,得以生根。
据悉,在本次“素养导向 数智融创—锦江区规模化推进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实践”研讨月活动中,晁宁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共7位老师呈现了五个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语文学科研修组帅莉翔、李丹老师的《为一年级弟弟妹妹介绍三趣园的秘密》,王成燕老师的《制作一期<童年>主人公阿廖沙人物特刊》,陈程、江贝玉薇老师的《为一年级同学做一份“木”字宝典》;数学学科研修组李寿珍老师的《在校园蝶花市集旧物交易市场上开店》,许倩老师的《制作一份班级篮球对抗赛秩序册》。工作室老师在一轮又一轮的研修中持续发展,从单一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走向系统课程资源建设,为构建区本化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课程资源提供了实践案例。
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变革,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在数字化转型的列车上高速前行,不断进取。晁宁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在成都市锦江实验学校的高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室不仅为各学科老师提供了学习和研讨的平台,也为学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更好地践行和落实核心素养助力,为锦江教育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周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