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老李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好友老陈的声音,“老陈”表示自己手机换号,让他留存新的号码并添加新的微信号。老李信以为真,添加了这位“老陈”新的微信号后,对方随即发来了视频通话,并称目前有个很好的投资机会,邀请李某一起参与投资某项目,该项目零风险且投资收益很好,定期分配。出于对老友的信任,老李随即同意并表示愿意投资50万元。后续“老陈”在微信中向老李发送了包装好的项目资料等信息后,发送了一条链接,并引导老李从该链接进入项目界面了解更多项目情况及自主进行投资,相关项目收益分配账户信息也需要在此录入。随后“老陈”继续通过语音通话的方式一步步诱导老李在链接中输入了自己的卡号以及密码。完成上述操作后老李期盼着承诺的收益分配日到来时的丰厚收益。到了约定的收益分配时点,老李迟迟未等到约定的资金入账,随后再通过手机和微信联系“老陈”,已经联系不上对方,李某这才意识到可能被骗了,随后报警。
案例分析:眼见并非为实,当今AI技术飞速发展,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非法手段,获取了相关人员面部信息、声音信息等,利用技术合成虚假视频、音频、图像等,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后,不法分子再以投资、借款、紧急救助等理由诱骗受害人点击链接、转账汇款,或盗取被害人银行账户密码等隐私信息,从而进一步实施诈 骗。AI变脸换声技术使得受害人难以辨别真伪,不法分子正利用了这一特点,实施精准诈 骗,特别是对于防范意识不强的老年人和青少年,极容易成为诈 骗分子的首选对象。
案例启示:
1.保护生物识别信息,避免在互联网过多暴露本人的照片、视频等信息,不要轻易在陌生平台上传个人照片或刷脸。
2.凡是多核实,家人多商量,特别是老年人和青少年在接到对方转款要求的电话、视频或语音后,应多途径核实确认,比如拨打对方以往常用电话,要求对方在脸前挥手等,观察面部是否有变形等异常变化,或者告知家人,让其帮忙辨别信息的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3.时刻谨记不要把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以及身份证号告知陌生人或者输入至不明链接中,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时刻保持警惕。
4.如果发现被骗,及时拨打报警电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