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次→403次!28家→40家!0人→10人!……
成都高新区“暖YOUNG・爱新巴适”驿站首个季度服务交出的这组“速”变数据,背后是高新区中和街道指导、朝阳社区主持、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合力,更是“10+N”爱新服务体系的实践成果——“10”聚焦新就业群体“医、食、住、行、学、资、安、乐、育、养”十大核心需求,“N”联动商圈、医院、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建资源。鲜活数据既勾勒出爱新“巴适”服务的“速”变轨迹,也藏着新就业群体对朝阳爱新服务的认可。
“41→403”:爱新“巴适”服务,跑出“10倍速暖”
朝阳社区爱新“巴适”服务,从不是单一的“歇脚补给”,而是“十项全能”日常服务与“十在巴适”特色服务的双重发力--24小时全能服务、暑期托育、爱新早餐、法律咨询、免费修车等16场“小切口”特色活动,实现“时时能进入、周周有服务、月月出特色”。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驿站“24小时自助门禁”记录显示,首月进站仅41人次/月,到第三月已跃升至403人次/月,近10倍增长,日均服务人次从个位数增至数十人,“朝阳铁铁”爱新服务线上社群人数突破200人!朝阳“铁铁”们从“路过看看”变成“常来坐坐”,让“服务点”快速蜕变为“巴适站”,既实现服务流量的“速暖”,更达成情感联结的“速深”。

“28→40”:爱新共建资源,实现“N方速联”
“巴适”服务的底气,来自N方共建的合力。朝阳社区从初始28家共建伙伴起步,逐步扩容至40家矩阵规模--商圈餐饮商户加入“爱新便民联盟”,推出专属折扣餐与免排队通道;共建医院“送健康到驿站”,每月驻点送体检;学校联动开展“亲子研学”,传递爱新“全龄”关怀;企业提供免费修车、技能培训资源……
从28到40的数字跨越,不仅是共建力量的“速联”,更是服务维度的“拓宽”。如今,无论新就业群体有“食住行”的刚需,还是“医教养”的期待,都能在社区搭建的共建网络中找到回应,“N方联动”让“巴适”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

“0→10”:爱新共治力量,达成“双向速融”
“治理不是社区的事,是大家的事。”——这是10位“朝阳铁铁”用行动给出的答案。他们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首季便实现从0到10的角色“速”融:在“书记爱新面对面”座谈会积极提出“增设充电插座”“增加修车服务”等实用建议;牵头组织、参与世运志愿宣传及驿站维护服务等,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
这组数字背后,是朝阳社区构建的“服务-参与-共治”良性循环:用贴心服务吸引群体“走进来”,用参与机会鼓励大家“动起来”,用共治成果让每个人“留下来”;朝阳爱新共治的“双向速融”,既是社区以服务换归属,也是“铁铁”以参与反哺社区,促进实现“被服务”到“一起干”的共治共赢。

从以“10”定需求、“N”聚资源的“10+N”服务理念,到“41→403”“28→40”“0→10”三组数据的“速”变实践,朝阳社区“暖YOUNG・爱新巴适”驿站用首季答卷,让“围绕十大需求设计服务、联动多方力量落地服务”的初心有了实在落点。
这,就是朝阳社区的“数”说“巴适”——每一个“数”的“速”变,都是高新区将“创新基因”注入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以需求导向破解群体痛点,以共建共治激活价值,让新就业群体从“城市摆渡人”成为“高新发展共建者”。这份“巴适”,既是高新区以基层治理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标识,也为城市新就业群体服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暖新方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