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1356”体系筑根基 “四青”品牌强治理 府青路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建设运营

    2025.10.29 | 编辑 | 4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一、基本情况

      府青路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建设运营工作,统筹辖区邻里中心200平方米空间,指导建成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内含议事厅、会议室、办公区、赋能空间等功能区域,引入4A级社会组织驻场专业运营,形成“1356”服务模式。通过1个社会工作支持中心统筹全局,以“党建引领、创新协同、赋能治理”为运营理念,建立人才、主体、案例、产品、需求5大资源库,系统支撑需求调研、项目管理、人才赋能、资源整合、主体培育、经验推广6个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青议”“青藜”“青炬”“青予”治理品牌,全面支持街道社会工作发展,初步形成全域覆盖、全链响应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特色做法

      (一)加强系统化职能支撑,夯实全域基层治理基础

      在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建立之初,街道党工委就明确中心承担全域资源中枢的工作职能,通过系统构建与高效运营,为常态化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和四大治理品牌落地提供基础支撑。一是提供专业运营。引入4A级社会组织菁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场4名专业社工,制定《府青路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服务指南》,配套项目管理、信息反馈、服务监督等规范化制度,通过对“人、专业、资源、制度”四维联动,实现治理精准化、参与多元化、发展可持续化目标。二是强化社区指导。开展社区支持中心实地走访18次、专业培训6场,支持社区实施8个公益微创投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超600人,形成13篇优秀实践案例并被收录成华区保障资金优秀案例;三是精准匹配资源。联动成都农商银行等辖区企业,推动社企供需对接,强化资源链合能力,成功解决社区需求20余项,切实为社区减负提能。建立人才、主体、案例、产品、需求5大资源库,汇聚资源200余项,系统增强全域治理的资源支撑能力。

      (二)构建立体化响应体系,实现民意贯通多维覆盖

      中心充分发挥街道级平台枢纽作用,牵头打造以“青议”品牌为核心的响应架构,组建27人特约建议人团队,依托桃蹊书院智慧民意驿站拓宽征集渠道,运用“三步议事工作法”(建议征集、联席研讨、闭环落实)处理包括老旧院落改造、广场改建等6类重点议题,召开9场专题会议,征集建议百余条,实现民意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指导各社区建立常态化建议收集平台,有效推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向前发展。

      (三)创新专业化会商机制,推动多元共治提质增效

      中心组建17人“青藜”智库团队为辖区治理提供专业支撑,其中包括街道干部、社区骨干、专业社工和业内专家等多方力量。依托“一期一主题、一事一对策”的会商机制,中心通过召开社区治理专题沙龙会、联席协商会等,群策群力、汇聚多方智慧,为系统破解各类治理难题提供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目前已成功开展新就业群体矩阵建设、微网实格项目建设等多场专题研讨会。

      (四)推进精细化微网营造,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单元

      中心指导“青炬”品牌,推动“微网实格”治理提能。针对街道微网格员,组织8场专业培训,提高微网格员能力素质,同时结合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现状,积极走访辖区快递站点,发展流动微网格员13名,充分发挥他们走街串巷的“毛细血管”作用,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支持社区改造闲置空间为“微中心+全服务”阵地,植入便民生活、老年学堂等功能,打造微网驿站、院落议事厅等平台。

      (五)健全体系化培养平台,强化人才队伍能力支撑

      中心打造“青予”社工培养平台,针对社区“老”(资深社工)、“中”(骨干社工)、“青”(青年社工)的不同特点,量身制定“夯基础、提能力、讲创新”系列课程,以“理论+案例+实战”为路径,培养“懂治理、善服务、会传播、能创新”的复合型社区治理生力军。目前已开展理论学习5期、案例研讨3期、实战练兵2期,为人才库培育输送10余名骨干社工,有力提高服务效能。

      三、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府青路街道社会工作支持中心将持续优化运营,一是深化“四大品牌”标准建设。为“青议”“青藜”“青炬”“青予”四大品牌分别制定标准化指导手册,明确服务目标、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全流程规范品牌建设,避免活动碎片化;二是强化支持中心全域协同。健全“街道中心-

      社区中心”月度会议制度,联动区级中心,同步工作进展、共享服务资源。搭建线上协同平台,实时共享居民需求信息、服务案例及资源清单,定期开展跨社区服务联动活动,提升全域服务协同效率;三是优化基层治理资源整合。持续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制定资源对接流程规范,明确社区提出资源需求后,街道中心需限期完成需求评估与资源匹配,推动资源落地服务;建立资源服务效果评价机制,由社区对资源服务质量进行打分评估,并完善相应资源库内容,促进中心资源整合能力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