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浙”里取经拓视野 学用相长促振兴

    2025.10.28 | 编辑 | 5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成都市武侯区驻三星镇选调生赴浙江开展国情调研

      为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成都市武侯区驻简阳市三星镇选调生一行10人于2025年10月13日—19日,赴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开展国情调研活动,深入学习浙江省的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充分发挥驻村选调生服务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坚持以学促干强本领,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社区治理:“民呼我为”绘就幸福底色

      调研首站,选调生们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社区。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社区,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重要指示的发源地。21年来,社区深入践行“民呼我为”工作体系,成立浙江省首家社区党委和全省首家社区老年食堂,持续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回应型社区治理实践之路。

    图1.调研五常街道云创社区

      在余杭区五常街道云创社区,选调生们体验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这个服务着阿里巴巴等115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高新技术社区,针对高知、高流动人口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服务,打造了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治理样板。

      通过对两地社区治理实践的实地调研,选调生们深刻感到,新时代基层治理既要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根本,也要根据人口结构和需求特点创新服务方式。老旧社区要通过“民呼我为”等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温度,新型社区要善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治理,真正把“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落到实处。

      生态转化:“两山理念”引领乡村振兴

      在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选调生们深入走访劳岭村、高峰村、仙潭村、勤劳村等村落,实地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劳岭村作为中国“洋家乐”的发源地,依托莫干山优美风光,吸引多国友人投资兴建高端民宿,形成独特的国际化低碳民宿集聚区。高峰村作为莫干山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宿经济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展现了区域品牌带动下个体村庄的绿色发展路径。仙潭村着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配套发展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民宿+”产业,是观察民宿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勤劳村在依托莫干山品牌发展民宿核心产业的同时,注重探索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机制,着力挖掘自身特色,完成“污染村”到“体育村”的完美蝶变。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生态价值转化需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要善于将生态优势与产业特色相结合,通过精准定位培育差异化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文化赋能:“千万工程”激发乡村活力

      在嘉兴市,选调生们集中调研了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和南湖革命纪念馆。胜丰村是“千万工程”的显著成果,通过彻底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村庄。该村深度挖掘本地文化,打造农民画、糖糕版雕刻、造船技艺等“金名片”,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牵头打造“环荡共富强村示范带”,是集“村、景、文、产”于一体的江南诗意栖居地。

    图2.与秀洲区选调生进行座谈

      在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选调生们重温建党历史,感悟“红船精神”。通过详实生动的展览,大家深入了解了党的创建史和奋斗史,深刻领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为选调生们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嘉兴市的实践表明,“千万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通过系统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要传承好红色基因,通过文化赋能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从“环境美”到“产业兴”“百姓富”的跨越。

      创新引领:“多元路径”探索乡村振兴

    图3.调研余杭区小古城村

      在余杭区青山村,选调生们看到了红色初心引领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该村以生态修复为起点,通过成立“善水基金”创新治理模式,成功改善水库水质。优良生态吸引了上百名设计师、艺术家等“新村民”入驻,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形成了“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在余杭区小古城村,选调生们学习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先进经验。该村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核心治理理念,在全省率先开展“双述”“双评”和村务财务公开,探索出“村务处置通知单”等创新办法,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层面的实践典范。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探索多元化路径。既要传承好文化基因,又要勇于创新治理模式;既要发挥基层民主优势,又要善于吸引新乡贤等外部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产业振兴:“三村联动”谱写共富新篇

    图4.调研钟埭街道钟埭村“共富大棚”

      在平湖市,选调生们参观了沈家弄村、钟埭村、大力村三村联动的“抱团”发展模式。沈家弄村通过多业态融合发展,在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00多万元,位列平湖市第一。该村拥有属地企业100多家,形成了特色农业、水果产业及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钟埭村则打造了休闲垂钓、农家乐、果蔬采摘、米酒酿造、农民画、民宿、亲子研学等九大产业矩阵,成功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大力村通过“飞地抱团”模式,在钟埭樱花小镇投资商业用房和智创园,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在2022年突破千万元大关。

      选调生们切实体悟到,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协同发展理念。要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借鉴“飞地抱团”等创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各具特色、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日浙江行,一路学思悟。本次调研让选调生们实地感受了浙江省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消化调研成果,结合简阳市三星镇实际,把浙江的先进经验转化为推动本地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实践贡献选调生力量。(文/赵永林  图/周茂杰)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