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加强洱海保护”重要指示十周年之际,一场由青年主导、融合生态与艺术的创新实践——“流动剧场:苍洱境·十二艺章”,在云南大理古生村精彩上演。这是古生村科技小院功能升级探索路径中的一次重要实践,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青年力量与文化活力。
本次“流动剧场”由古生村科技小院联合四川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多方发起,汇聚海内外20余所高校、36位青年学子,以“流动的舞台”“沉浸的体验”“共生的叙事”创新呈现洱海生态保护的时代课题。
“剧场”不设剧场,稻田、庙宇、廊道皆为舞台。展演现场没有聚光灯,也没有看台,取而代之的是山风作伴、稻浪为幕、村民院落为席。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交汇之中,十二个以“艺章”命名的篇章次第展开,为洱海讲述了一部由青年创作、乡村参与、生态承载的当代表演叙事。
开场的《鼓声·古生》,在晨雾弥漫的农垦稻田中进行,村书记与专家、青年代表一同击鼓九下,唤醒古村新活力;随后,《稻田麦浪到乐韵飞扬》中青年学子齐唱原创合唱《苍洱境·十二艺章》,讲述科技小院“立地顶天”的故事;在《洱海捕声》中,观众通过数字影像与原生态声景的交织体验,仿佛置身洱海水下与草木之间;《瓦猫到潮玩》以非遗元素和潮流美学结合,展示代代村民守护苍洱的创新表达;而《垃圾考古》通过真实生活垃圾与土壤装置的结合,直观呈现村落面临的生态隐忧,引人深思。
展演并不止步于观赏,更引导观众走进“生态参与”。在《白族手工艺与生态共生》展区,观众可以亲手触摸传统蓝染、观看工艺传承人讲述材料背后的节制哲学;在《古生蓝牛牛巡演》中,一头由青年共同制作的巨型扎染蓝牛沿生态廊道巡游,成为全村人争相拍照与传播的网红打卡点;而在《生态宴席》与《未来构树》两个篇章中,观众可以坐上“零碳餐桌”品尝用本地作物制作的控糖菜品,或在构树纸上写下写给苍洱未来的信件,让参与成为行动的开始。
每一个篇章,既是艺术作品,也是生态议题的具象表达。十二艺章共同构成一场“边走边看边共创”的展演盛宴,激发村庄记忆、引发青年共鸣,也唤起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
本次“流动剧场”明确提出“生态与文化共生”“学科融合与在地共创”“可持续文化IP塑造”三大理念,并在模式上实现三项突破:一是打造农文旅融合新IP“苍洱境·十二艺章”;二是突破传统剧场,构建“全域即舞台”的沉浸式空间;三是探索“生态治理+审美治理”双轮驱动的新路径,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古生新声”学术沙龙环节,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专家围绕“生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青年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主策划人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表示:“‘流动剧场’是一次跨界协同的实验,青年用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是生态议题的关注者,更是解决方案的创造者。”
本次活动标志着古生村科技小院4.0版本在探索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态路径中迈出关键一步。它不仅是面向未来农业人才培养的尝试,更是一种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多元场景表达的有效机制。通过共创共建、情境浸润、艺术介入等方式,科技小院正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可感、可知、可行”,真正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激发起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