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四川“健康顶流”医生抖音科普凭实力“圈粉”350万

    2025.08.22 | 编辑 | 5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清晨七点,80多斤的唐黎之换好跑鞋,沿着绿道慢跑五公里,每天吃两个鸡蛋当早餐,每周精读10篇前沿文献,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这位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是目前四川抖音粉丝最多的“健康顶流”博主:358万粉丝关注、2392.8万赞。她的生活,像她主打的低碳水饮食方案一样,精准、克制。

      诊室里,她站着看病,把每个细节问进患者心里;屏幕里,她把医学高深文献讲成通俗话。体重不过百的瘦子医生,如何成为超重人群最信赖的人?

      从病房到屏幕,她把医学讲成家常话

      唐黎之的医学启蒙,藏在母亲常年被胃病折磨的病痛里。年少时那份看着亲人受苦的无力感,在她心底埋下从医的种子。高考时,她选择了临床医学,在华西完成博士学业并留校工作10年。2012年至2014年,她远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加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深耕近两年。

      “华西医院的经历让我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学术氛围浓厚,诊疗规范;2024年底到了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接触到更多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学会从整体观看待疾病。”不同的平台,都化为她成长的养分。如今,她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牵头成立逆糖减肥MDT中心,联合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破解肥胖难题。

      时间回到2020年,一条重庆医生科普的视频,让唐黎之萌生做科普的念头。第一条视频里,她对着镜头展示博士证书和哈佛访学证明,“不是为了炫耀,是想告诉大家:我说的话有专业底气。”

      很快,她将科普方向精准定位在临床高频健康困惑上。粉丝追问“轻断食到底怎么断”“尿酸高能不能吃火锅”,与门诊患者的疑问高度重合。她的视频开始逐一解答,没有花哨剪辑,却总能戳中痛点——“轻断食不是盲目挨饿,而是限制进食的时间窗口;低碳水不是完全戒糖,而是用杂粮替代精米白面。”

      “很多人问我减肥能不能吃鸡蛋,传统观念说蛋黄不能吃,但研究显示,真正影响胆固醇的是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反式脂肪,不是蛋黄。胆固醇是身体赖以生存的营养。”她擅长把藏在文献里的真相掰开、揉碎,讲得像邻里聊天。

      她爱站着看病聊减重,患者也是老师

      唐黎之看诊有个习惯,站着。“这样能更贴近患者,也能让自己保持专注。”8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她问诊问得特别细。“每天几点睡觉?喝不喝酒?现在血糖血压怎么样?”患者回答:“12点,喝酒,血压120,血糖正常”后,她会追问“喝白的还是啤的”等细节。

      “肥胖带来的诸多问题,很多是患者告诉我的——没精气神,走几步就喘,爬楼梯特别累,睡再多也恢复不了精力。”她见过太多体检报告上飘红的数字,更懂患者迫切减重的心情,以及减肥过程中的挫败感与自我怀疑。“很多肥胖患者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疏导很重要,不能只谈减肥。”

      这种共情让她赢得患者的信任。门诊里,唐黎之的很多患者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屏幕上,粉丝们自称“糖粉”,在评论区分享血糖记录、减肥日记,形成互助社区。

      “糖粉”们不仅是受众,更是她的“老师”。有位患者160斤想要孩子,因月经不调、胰岛素抵抗难以受孕,此前节食到晕倒、疯狂健身都没成功。“她的胖是激素问题,不是自制力不够。”唐黎之为她制定饮食方案,教她吃得多又有饱腹感,不强迫节食,从每天散步、户外呆15分钟、早点睡觉开始调整,还允许她偶尔吃一次蛋糕。半年后,患者减了30斤,成功怀上宝宝。

      还有位消化科医生,根据她的方法做低碳水和轻断食,减了100多斤。后来,这位同行把她的方法分享给患者,成了她的“编外科普员”。

      “粉丝们总说我帮了他们,其实他们也在教我。医学不是医生单方面输出,是和患者一起摸索出来的。”唐黎之说。

      争议中奔跑:

      科普像种树,浇水总会开花

      “不务正业当网红”“低碳水理念违背传统”——随着粉丝增多,很多质疑声也来了。还有同行议论“做科普的医生哪有时间看病”。

      “一个门诊最多看几十上百个患者,而一条科普视频能帮到上万人。”她的科普书籍《减脂控糖》已经销售数万册,教读者计算碳水量的科学方法;正在撰写的《激素调理减肥》,从胰岛素、皮质醇、雌激素等激素平衡角度,为减肥领域注入新视角。

      她自己也是科学减重的例子。“我也控糖、轻断食。”唐黎之说,虽然她只有一米六的个头、80多斤,但她有肌肉线条,她也偶尔喝奶茶,吃火锅、串串。“牛油火锅很健康,耐高温;清油反而不耐高温。吃火锅长胖,多是因为喝饮料、喝酒、吃冰粉,还有吃土豆、火锅粉、蛋炒饭。”

      唐黎之有过倦怠和焦虑时刻,“有段时间感觉每天都累,看不完的患者,也会疑惑,为什么有的视频做得好,却得不到预期的关注?“每到这时,她会去跑步,跑着跑着就想开了。看到评论区的正向反馈,她也会很快“回血”。

      她也有过戳心的遗憾。“我见过太多人觉得胖点没关系,直到血糖、血压、血尿酸、血脂升高仍不重视,最终面临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心梗、中风甚至死亡。”还有患者告诉她,亲戚做饭时猝死。这些遗憾,都是她坚持做科普的原因。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358万粉丝多吗?中国有7亿超重肥胖人群需要科普。”唐黎之笑着说,“科普的最高境界,是让健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等大家不再需要我,也许全民健康就实现了。”这也是这位“逆糖”医者想要奔跑的终点。

      让她欣慰的是,如今,8岁的儿子已经会跟同学说:“可乐里有50克糖,相当于3勺白糖”,这让她觉得,科普就像种树,浇水总有一天会开花。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