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名为AKK菌的肠道有益菌,正在益生菌市场上演热度神话。
从三年前鲜为人知的实验室菌株,到如今C端产品单价突破千元大关,部分高端定制款甚至被炒到1500元/盒。据Frost&Sullivan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KK菌原料市场规模已达1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3%,这个曾被业内视为“冷门研究对象”的微生物,正成为高端益生菌赛道的新风口。
供应端的“卡脖子”困境
AKK菌的走红,首先卡在生产环节的“咽喉”上。这种全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菌株对培养环境极度敏感,发酵过程中需精准控制温度、pH值和营养基质比例,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活菌率骤降。一份2024年的行业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能稳定实现AKK菌活菌数超10^9CFU/g的企业仅占行业总数的3.7%,光是菌株筛选和工艺优化就足以劝退90%的中小企业。
更关键的是,AKK菌的规模化培养一直是行业难题。不同于普通乳酸菌的工业化生产,AKK菌的发酵周期长达72小时,且需要特殊的厌氧环境设备,单吨生产成本预估是普通益生菌的8-10倍。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包括AKK菌在内的高端益生菌原料进口依赖度仍达68%,其中高端活性原料主要来自荷兰帝斯曼、丹麦科汉森等海外企业。《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益生菌产业化痛点分析”专题中曾透露,2024年华东某生物实验室曾尝试量产,最终因活菌稳定性不足导致首批产品全部报废,直接损失超200万元。
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
即便如此,市场需求已经迎来井喷。随着“肠道微生态”概念普及、“体重管理年”政策倡导和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抑制剂近年来的爆火,国内益生菌市场年增速突破25%,其中高端功能性益生菌品类扩容已经超过30%。
据第三方监测数据,2025年以来,带有“AKK菌”标签的益生菌产品销售额同比暴涨380%,2025年1月和6月的成交件数分别是一万三千件和三万九千件,6月销售额达1月7倍以上。客单价集中在500-1200元区间,是普通益生菌产品的3-5倍。
今年7月中国网在《原衍生物:一株国产“菌株”,何以创造千万成交?》一文中披露,上海原衍生物凭借核心专利AKK菌株AKK001,强势赋能香港知名生科企业TimeShop,助力其AKK菌产品在618全周期成交额突破1500万元大关,总件数超10万。据多方资料显示,该菌株已经成为目前市场化最成功的AKK菌菌株之一。
此外,据京东健康营养保健部人士透露,平台上AKK菌相关产品的复购率达到42%,远高于益生菌品类28%的平均水平。
“现在品牌方找AKK菌原料都要排队等货。”江苏某健康食品企业的采购经理林薇展示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上个月联系的三家供应商,两家说排到下个月才有货,另一家直接要求先打50%预付款锁定产能。”这种紧俏局面不仅出现在国内,海外品牌也开始疯狂入局,欧洲某保健品集团甚至开出双倍价格从国内采购AKK菌冻干粉。
从巨亏到躺赚的逆袭
在这场益生菌风口里,有人愁货源,有人却已赚得盆满钵满。
上海原衍生物公司的商务经理张敏(化名)最近忙着对接新订单,办公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记着待发货清单。公司财务数据显示,其AKK菌株001原料自去年量产以来,收获了十余家品牌方关注,2025Vitafoods欧洲展上,AKK001菌株与技术方案还吸引荷兰、瑞士、北美多家国际企业主动洽谈合作。
“三年前公司还在为AKK菌的研发投入发愁,现在光是AKK菌株001这一个菌株,市场累计成交额就突破了千万元。”她指着实验室里的发酵罐笑着说,“如果还海内外订单全部跑起来,24小时连轴转都赶不上需求。”
这种转变源于技术突破,据原衍生物官网显示,其研发团队耗时三年时间解决了活性保持、规模化扩培、制剂成型等多项产业化难题,能将AKK菌的存活率提升至93%以上。
但老江湖们都清楚,益生菌赛道的狂欢从来不会无限延续。行业内正在紧盯两个关键变量:一是头部企业的扩产计划能否落地——目前国内已公布的AKK菌产能扩建项目达5个,合计产能将在明年增加300吨;二是替代菌株的研发进度,某高校实验室已发现两种功能相似的肠道菌,据传成本仅为AKK菌的三分之一。
也有多位行业内部人员表示:“当前AKK菌的市场热度存在一定泡沫,当前原料价格中包含30%-40%的炒作成分。”这让人想起2023年的“后生元”行情,某企业曾靠单一产品实现利润翻番,但随着产能释放,半年后价格就跌去了60%。
一位行业分析师坦言:“现在AKK菌的溢价里,既有技术价值,也有炒作成分。当所有资本都盯着这个赛道时,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才能笑到最后。”
部分参考资料:
《原衍生物:一株国产“菌株”,何以创造千万成交?》.中国网
《别让“AKK”成为下一个被禁止的“NMN”》.食品伙伴网
《从“潜力”益生菌到明星益生菌:顶流Akk菌的蜕变之路 》.生命科学前沿
《益生菌系列——研究热点益生菌Akk》.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