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阳光洒满教室,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写满期待。6月24日,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火燎原宣讲团的成员们走进课堂,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少儿编程科普课。当红色故事遇上编程思维,当革命智慧碰撞科技逻辑,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启了一场兼具精神传承与知识探索的奇妙旅程。
创新融合:让红色基因搭载科技翅膀
“很多孩子觉得编程是枯燥的代码,红色故事是遥远的历史,我们想做的,就是架起一座桥梁,让两者‘活’起来。”信火燎原宣讲团负责人刘同学向记者介绍,团队创新性地提出“红色场景化编程教学法”,将长征故事中的战略智慧与编程核心思维深度绑定,通过“故事拆解—思维映射—实践操作”的三阶教学模式,让抽象的编程逻辑变得可触可感。
团队指导老师王教授补充道:“红色精神的内核是‘攻坚克难、创新突破’,这与编程思维中‘分解问题、逻辑推理、迭代优化’的本质高度契合。我们精选‘巧渡金沙江’‘鸡毛信’‘飞夺泸定桥’三个经典红色场景,每个场景都对应一个编程核心概念,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实现‘学编程即学精神,讲故事即讲逻辑’的双重目标。”
据介绍,团队为此次课程开发了专属教学工具包,包含长征路线任务卡、二进制转换表、编程指令题目等教具,将复杂的编程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游戏化体验,使8-12岁儿童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至95%以上,知识点吸收效率较传统科普课提高60%。
场景教学:在红色故事里解锁编程密码
巧渡金沙江・分解思维初体验
“红军要渡过金沙江,需要做哪些准备?”课堂上,老师展开巨幅长征路线图,抛出问题的瞬间,孩子们立刻举起小手。在“巧渡金沙江”模块中,团队将“大军渡江”这一复杂任务拆解为“侦查路线”“寻找渡船”“分工划桨”“警戒放哨”四个步骤,对应编程中的“分解思维”——就像把一个复杂程序拆分成多个简单指令。
孩子们分组领取“任务卡片”,化身“小红军作战参谋”,在讨论中梳理步骤优先级,用彩笔在路线图上标注执行顺序。“原来把大难题拆成小步骤,就像吃蛋糕要一口一口来!”一位小朋友的总结引得满堂欢笑,在实践中,“化繁为简”的编程思维已悄然扎根。
鸡毛信冒险・二进制密码探秘
“海娃送鸡毛信时,如何给情报加密不被敌人发现?”随着老师的提问,课堂转入“二进制密码”环节。团队用生活中的“开关灯”举例:“灯亮代表1,灯灭代表0,就像我们用0和1组成密码。”孩子们拿起特制的“二进制密码转盘”,将自己的名字转化为数字密码,再通过“找朋友”游戏匹配对应的二进制组合。
当孩子们发现“电梯按键亮灭”“计算器数字显示”里都藏着二进制原理时,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我学会用0和1写秘密信啦!”一位小女孩兴奋地展示她给同桌的“加密留言”,抽象的计算机语言在红色故事的包裹下变得生动有趣。
飞夺泸定桥・循环与条件判断实践
最令人兴奋的当属“飞夺泸定桥”模拟环节。老师用动画演示红军“攀爬铁索—躲避炮火—冲锋过桥”的过程:“红军反复攀爬的动作,就像编程里的‘循环指令’;遇到炮火要停下,安全了再前进,这就是‘条件判断’。”
孩子们操控简易编程板上的“红军角色”,通过按压按钮输入“前进3步”“遇障碍暂停”等指令,看着角色在屏幕上完成任务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原来玩游戏里的角色动起来,背后是这么多聪明的逻辑!”一位男孩的感叹,道出了编程思维的魅力。
初心落地:让科普带着温度生长
“小时候听爷爷讲长征故事,总被红军的智慧打动;后来学编程,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竟如此相似。”宣讲团成员小张分享道,“我们团队都是‘红色故事迷’,也是‘科技发烧友’,希望把这份热爱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既懂‘红军为什么能赢’,也懂‘未来科技怎么创’。”
课堂尾声,答对问题的孩子们收到了印着“信火燎原”标志的文创书签和编程启蒙手册。不少孩子拉着老师的手追问:“下次能教我们编一个‘红军过草地’的小游戏吗?”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种方式太巧妙了,孩子不仅记住了红色故事,还明白了‘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道理。”
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编程实践中培养逻辑思维,这场科普课实现了“红色传承”与“科技启蒙”的双向赋能。信火燎原宣讲团的成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打磨“红色编程”课程体系,开发更多结合本土红色资源的教学模块,让更多孩子在故事中感悟初心,在代码里看见未来,让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在童心深处共同生长,为新时代的少年们插上“精神+科技”的双飞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