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顶部自带醒目提醒,可以自由设置支持HTML!【本提示可以后台关闭】
    0

    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守护关节健康每一刻

    2025.01.03 | 编辑 | 10次围观 山城日报网

      随着对运动益处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跑步等运动中,但随之而来的关节问题也不容忽视。骨关节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治疗骨关节炎的众多药物中,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凭借其独特的疗效赢得了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它能够有效缓解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让我们一同来深入了解这款药物的功效与作用。

    1.png

      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抗炎、持久镇痛

      科学、适量地跑步确实有助于提升关节健康,但像竞技跑步者、马拉松爱好者这类经常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人群,关节容易过度劳损,加之年龄增长、关节受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影响,容易发展成为“跑步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关节炎。

      一旦关节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来治疗。

      作为第二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是一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达到快速止痛、抗炎、解热之效[1]。患者用药后,最快半小时即可发挥功效[2],镇痛时间可持续24小时之久[3]。

      并且,相较传统非甾体抗炎药,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不会抑制COX-1在胃黏膜、维持肾血流等方面的保护性作用,故而有着不良反应少、安全获益性高等优点[4]。

    2.png

      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加速细胞修复,恢复关节健康

      正所谓“痛在关节、根在软骨”,骨关节炎的病根就在于关节软骨、滑膜及其附属结构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炎性病变[5]。

      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不仅可以止痛抗炎,还可促进根源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II型胶原蛋白合成,进而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加速关节软骨细胞合成、修复,从源头改善关节疼痛、炎症、活动受限等关节病症,延缓骨关节炎进一步发展[6]。

    3.png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作为原研药,有着严密、规范的研发之路,其功效作用以及安全表现在上市前后获得了大量、权威的临床数据和医学循证,成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骨关节炎临床治疗药物[7][8][9][10],患者坚持使用22周,可显著减少骨关节炎的复发率达42%[11]。

      我们在日常锻炼中,应秉持科学适度的原则,合理安排跑步及其他运动,量力而行,避免给关节带来过重的负担。一旦关节软骨出现严重磨损或病变,骨关节炎便可能悄然而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西乐葆塞来昔布胶囊,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缓解关节疼痛,为关节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姑丽尼格尔·艾尼瓦尔,谢菡,陈心怡,等.非甾体抗炎药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24,27(05):885-891.

      [2]Cheung R,et al. Analgesic efficacy of celecoxib in postoperative oral surgery pain: a single-dose, two-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ctive- a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Clin Ther. 2007;29:2498-2510.

      [3]F. McKenna 2001

      [4]陈佳祎,潘莹倩,张新军,等.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小肠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29):135-138.

      [5]赵青松,李欢,徐鹏,等.骨关节炎(OA)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2,19(03):77-80+85.

      [6]Alvarez-Soria MA, et al. Ann Rheum Dis. 2006;65(8):998-1005.

      [7]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12):705-15.

      [8]A. Ariani, et al. Reumatismo. 2019 Sep 23;71(S1):5-21.

      [9]Bannuru RR, et al.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9;27(11):1578-89.

      [10]Bruyère O, et al.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19;49(3):337-50.

      [11]Strand V, et al. J Rheumatol. 2011;38(12):2625-34.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